3月14日,《嘉人》雜志發布了4月刊新封面,主題為“新花怒放”。
(資料圖片)
并配文“一個個憑實力說話的明星藝人,左手拿著作品,右手揣著流量”。
歐陽娜娜、文淇、關曉彤和張子楓四個人,一起登上了封面:
暗示著“新四小花旦”的誕生。
消息一出,瞬間激起不少浪花。
評論里更是嘴不留情,有網友希望《嘉人》如果實在評選不出來就不必硬來湊數,也有網友表示這年頭不僅有“水后”,如今連“水旦”都出了。
其實早前剛開年的時候,電影頻道就評選過一次“新四小花旦”,而且還聲稱是憑借演技評選出來的。
最終花落張子楓、文淇、張雪迎和關曉彤四人,依然沒令大家滿意。
結果這才過去沒多久,“新花旦”就又來了。
而且縱觀“花旦史”的發展,我們發現“四小花旦”的評選,頻率變得越來越高,評選出來的人,也是越來越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甚至到了如今,連半個代表作都拿不出手的新人,都能來當花旦了。
難免讓大家對“花旦”這個詞產生免疫。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花旦”已經變得更像“流量”的代名詞了,隨便哪個媒體都能評選,反正最后都是誰火誰上。
但其實,早在“花旦”誕生之初,這個名頭是很有份量的,要不然它也不會被沿用了這么多年。
這就要細數中國“四小花旦”的發展歷史說起了。
確切說來,“四小花旦”這個詞,最初并不是由官方提出的。
這個名號源于2000年,最開始傳播主要依靠的還是民間媒體。
直到2002年,《南方都市報》才把趙薇、章子怡、周迅和徐靜蕾這四位女星,正式統稱為“四小花旦”。
至此,“花旦”這個詞才開始有了正宮身份。
2009年,又聯合了業內百家主流媒體,由民眾和記者參與票選,并且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報道認可。
又再一次從80后這一批女星中評選出了新的“四小花旦”。
當時獲選的人是黃圣依、劉亦菲、楊冪和王珞丹。
但就是僅從這第二次評選開始,觀眾的質疑聲就源源不斷地響起了。
首先是定位上的不清晰。
2002年評選的第一批“四小花旦”,作品和流量都毋庸置疑。
先說趙薇,新千年絕對的亞洲巨星,當年的《還珠格格》火遍大江南北,播出時段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都不過分。
在那個金鷹獎還有份量的年代,趙薇就已經拿過金鷹獎優秀女主角獎 、電視票房十大風云人物等多個獎項。
要說當年走出國門大家最認識的中國明星是誰,新一代年輕演員里,電影圈有章子怡,電視圈恐怕就只有趙薇了。
章子怡就更不用說,從《我的父親母親》到《臥虎藏龍》,把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都走了一遍,“國際章”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
要數她的代表品和成就,那就真的是數不過來了。
而此前章子怡“下凡”參加綜藝節目的消息,還被遠在英國的BBC報道了,一件事足見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多高。
周迅呢,絕對的天才型演技派,陳可辛口中的“所有導演的夢想”。
天生的大熒幕臉+充滿靈氣的表演,讓周迅成為了新千年之后,國內最有實力的電影咖之一。
最后一位徐靜蕾,才女+女神的典型代表。
當年和李亞鵬主演的一部《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多少人的童年回憶,也是把百花獎、金雞獎等獎項都拿了一遍。
后來退居幕后當上導演之后,呈現出來的作品也是口碑和市場反映都相當不錯。
總之第一批被評選出來的“四小花旦”,就是絕對的以實力服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定位清晰:
人氣趙薇、名氣章子怡、靈氣周迅、才氣徐靜蕾。
四個標簽一列出來,個個都對應得上。
每個人的特點都在于此、但不止于此。
真的是一目了然、心服口服。
但到了第二屆黃圣依、劉亦菲、楊冪和王珞丹的時候,感覺明顯大不如前了。
沒有清晰的定位,一眼看上去,大家都挺火,但又說不出太厲害的代表作。
反正就是從這一屆開始,“重流量”的感覺就已經開始初見端倪了。
到了2013年的時候,《南都娛樂周刊》又再評選了一次“四小花旦”。
而且為了更具說服力,這次官方還聲稱要圍繞著知名度、影響力、作品素質、活躍程度等多項指標來綜合考量。
最后通過集結網友、媒體評審團、圈中人評審團的力量,評選出了Angelababy、劉詩詩、楊冪、倪妮為新”四小花旦“。
更的是讓人一言難盡。
說得好聽是通過多項指標考量,最后還是網友+媒體共同評選出來的,但其實仔細回想這個時間,2013年早就是“粉絲文化”開始走向鼎盛的大年了。
說白了,在那個流量大行其道的年代,什么所謂的“公眾評選”都是不公平的。
因為那時候的“公眾評選”,其實就等于“粉絲評選”。
拼的都是哪家粉絲更強。
又到了2016年,《南都娛樂周刊》再次集結173萬網友,以及110位專業媒體人和娛樂圈業內資深人士。
同樣圍繞著知名度、影響力、表演實力、作品素質、發展潛力等多方面的指標,通過網絡票選+評委團的投票機制。
評選出了周冬雨、鄭爽、關曉彤和楊紫四位新“90后四小花旦”:
怎么說呢,這次評選,觀眾甚至都摸不清這四個人是如何被放到一起的。
彼時周冬雨已經憑借《七月與安生》拿下了金馬獎的影后,楊紫憑借《歡樂頌》提名了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獎,也算是有了代表作。
但關曉彤和鄭爽,都還在《好先生》、《微微一笑很傾城》一類的各種偶像劇中打滾。
總之這次評選,也被網友詬病為“是因為年齡才走到了一起”。
畢竟是“90后花旦”嘛,也就這么些個人了。
所以這些年里,拋開各種非主流評選,最被大眾認可的“四小花旦”評選,真正擔得起左手流量右手作品的,只有這四屆:
2002年版(趙薇、章子怡、周迅、徐靜蕾);2009年版(黃圣依、劉亦菲、楊冪、王珞丹);2013年版(楊穎、劉詩詩、楊冪、倪妮);2016年版(周冬雨、鄭爽、關曉彤、楊紫);但即便單拎出這四屆,水平質量也是如過山車般下滑。
作品越來越數不出來,流量倒是越來越明顯。
一直到了如今2019年《嘉人》評選出來的這一屆。
一個歐陽娜娜,就嚇得人虎軀一震。
退一萬步說,別人的流量作品,至少是影視界真實存在的作品,而歐陽娜娜的流量代表作,是vlog。
當然了這里沒有貶低歐陽娜娜的意思,人家考伯克利、當大提琴家,自律努力又得體,確實是優秀。
但不知道以上這些都和做演員有什么關聯。
而“四小花旦”,本來就一直都是演員、或者說影視明星范疇里的名頭。
關曉彤再不濟,2018年也有了老謀子的《影》做代表作,文淇和張子楓自不必說,作品獎項都有。
但如此層次不齊的水平,和模糊不清的定位,同樣也很難讓人不質疑“新四小花”的含金量。
敢情曾經對準演員來評選的榮譽,如今只能落到對準名人來評選了。
而當年含金量最高的第一批“四小花旦”呢?
如今也是隨著年齡和資質的增長,被一代接一代的媒體人重新稱做“四大花旦”了。
而且四個人的發展也確實證明了當年評選人的眼光之犀利。
如今個個有頭有臉,都是大陸影視圈女演員中屹立不倒的領軍人物。
看來時間永遠是驗證實力最好的方式。
而這個曾經極具影響力的“花旦”名頭,如今現狀也只能變成了:
鐵打的“四大花旦”,流水的“四小花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