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和指令型經濟一樣嗎?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與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余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什么?計劃經濟產生的淵源與發展介紹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于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后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之后由于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系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干預特色,納粹上臺以后,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于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后,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 之后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
而日本于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后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后日本開始針對其計劃經濟的特點進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因改革經濟獲益。隨著蘇聯的解體,經互會解散,徹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跌入歷史最低。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繼續關注小編。
關鍵詞: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什么 計劃經濟和指令型經濟一樣嗎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是什么意思 經濟體系有哪些 傳統經濟體系 混合經濟體系 亞當史密斯國富論 指令型經濟 計劃經濟的起源 計劃經濟產生的淵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