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尤寺是怎樣的景點?
烏尤寺位于四川樂山市東岸,與凌云山(樂山大佛)并列,原名正覺寺,創建于唐,北宋時改今名。寺建于烏尤山上。烏尤山又稱離堆,又名青衣山,位于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銅河(即岷江)匯流處。寺中有爾雅臺,傳為漢犍為郡郭舍人注釋《爾雅》處,爾雅臺右側臨江絕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寺中還有羅漢堂等許多樓臺殿宇,綠瓦紅墻,掩映其間,景色佳麗。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問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諼抱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愛看漢嘉山萬迭,一山奇處一停橈。”將樂山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烏尤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烏尤寺內有哪些景觀?
彌陀殿
殿中塑阿彌陀佛像,高約6米,佛身后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彌陀佛成佛前所發之四十八愿。因限于地形,僅建一間,然倚崖屹立,仍顯巍峨莊嚴。
大雄殿
是寺內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兩相輝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門上雕刻的花卉構圖大方,工藝精湛,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門楣正中高懸“大雄殿”金匾,字徑一米,是清末書法家黃云鵠所書,筆勢雄健莊重,骨韻兼勝,為近代書法所鮮見。正中檐柱楹聯,為近代詩人趙香宋撰書:
遍飛曼陀羅花,唯我獨尊,天上地下;此即寶莊嚴土,出門一望,山虛水深。
羅漢堂
出正覺禪林,右行數十步是羅漢堂。羅漢堂原為烏尤殿,清宣統元年擴建,因塑有500羅漢,故名羅漢堂,原塑濟癲像活靈活現,傳神致極。惜“文革”初期,500羅漢毀損殆盡,1986年在地方政府和十方檀越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由寺住持遍能大和尚率大眾師修復,于1989年竣工。新建的羅漢堂建筑面積1189平方米,“羅漢堂”三字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書,由遍能方丈委托學僧果徹從北京帶回。堂正中塑有四面觀音,金光閃爍,令人敬仰。殿內500羅漢每尊高1.35米,寬0.66米,一尊一貌,喜怒哀樂溢于其表,各有神韻。
爾雅臺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宋代文學家蘇轍在《初發嘉州》詩中寫道:“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區區辨魚蟲,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說郭舍人長年勤奮寫作,洗硯的殘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魚頭。這樣一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郭舍人勤苦治學的敬仰心情。爾雅臺原址的曠怡亭處,1921年重建時遷至現址。爾雅臺原為三層,整體相連,曲折有趣。解放后維修時拆去第二層,保留了頂層和底層。頂層后又改名為聽濤軒,爾雅臺僅余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