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各級消協組織2022年全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和咨詢共12254件。其中投訴8307件,咨詢3947件,解決率97.98%,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259.02萬元。
一、投訴分類基本情況
(一)按投訴性質分類
按投訴問題性質劃分:有關售后服務問題4901件,占總投訴量的59.00%;有關質量問題1341件,占總投訴量的16.14%;有關合同問題561件,占總投訴量的6.75%;有關價格問題157件,總投訴量的1.89%;有關虛假宣傳問題111件,占總投訴量的1.34%;有關安全問題84件,占總投訴量的1.01%;有關計量問題45件,占總投訴量的0.54%;有關假冒問題25件,占總投訴量的0.30%;有關人格尊嚴問題3件,占總投訴量的0.04%;其他類投訴1079件,占總投訴量的12.99%。
(二)按投訴類型分類
按投訴類型分類:生活、社會服務類投訴有2449件,占總投訴量的29.48%;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投訴有1820件,占總投訴量的21.91%;食品類投訴有896件,占總投訴量的10.79%;家用電子電器類投訴有587件,占總投訴量的7.07%;服裝鞋帽類投訴有416件,占總投訴量的5.01%;日用商品類投訴有350件,占總投訴量的4.21%;互聯網服務類投訴有187件,占總投訴量的2.25%;交通工具類投訴有180件,占總投訴量的2.17%;首飾及文體用品類投訴有171件,占總投訴量的2.06%;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有104件,占總投訴量的1.25%;銷售服務類投訴有104件,占總投訴量的1.25%;煙、酒飲料類投訴有100件,占總投訴量的1.20%;醫藥及醫療用品類投訴有99件,占總投訴量的1.19%;房屋建材類投訴有56件,占總投訴量的0.67%;衛生保健服務類投訴有44件,占總投訴量的0.53%;電信服務類投訴有42件,占總投訴量的0.51%;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類投訴有23件,占總投訴量的0.28%;農用生產資料類投訴有17件,占總投訴量的0.20%;公共設施服務類投訴有4件,占總投訴量的0.05%;郵政業服務類投訴有3件,占總投訴量的0.04%;保險服務類投訴有2件,占總投訴量的0.02%;其他商品和服務類投訴有652件,占總投訴量的7.85%。
二、商品和服務投訴量變化分析
三、投訴熱點問題及分析
盤點2022年全年鄭州市各級消協組織受理的投訴情況,除了日常生活消費糾紛之外,校外培訓以及文娛消費發展也帶來了新熱點和新問題。
(一)生活、社會服務類投訴高居榜首
美容美發、洗浴等各類服務業普遍采用預付式消費,因此有關預付式消費投訴案件較多。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辦卡手續不規范。如故意不簽訂書面合同、不提供收費單據或發票,后續發生爭議時,消費者遭遇維權難。二是消費者充值后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消費完卡內金額,商家以各種理由拒不退費。三是商家失聯跑路消費者退款難。
在此,我協會再次提醒廣大消費者一是在辦理預付消費時,要先多方了解商家的經營狀況和信譽,選擇證照齊全、經營狀況良好、服務質量佳、誠信度好及經營時間較長的商家,不要輕信商家的大力宣傳和優惠力度大而忽視了潛在風險,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二是莫讓“消費”變“浪費”,以免因個人原因消費意愿發生改變引發消費糾紛。三是不要輕信商家的口頭承諾,盡量簽訂書面合同,并保管好經營者的宣傳資料以及自己的付款憑證和消費記錄等,便于在發生消費糾紛時能夠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投訴增長突出
2022年疫情對各類服務業仍有較大影響,尤其是主要依靠人流量的電影院、放映、演出平臺等文化、娛樂服務場所。演出臨時取消或延期的情況在當下特殊時期不時出現,在線票務業績面臨巨大危機,退票、取消活動等問題接踵而至...,消費者與購票平臺之間因退票等問題產生糾紛。涉及主要問題包括:一是出票不及時。消費者通過購票平臺付款后,門票遲遲不發貨,客服一直聲稱耐心等待,演唱會都已經結束,消費者仍未收到門票。二是買票容易退費難。因疫情演出取消,消費者要求退費,但很多消費者超過2個月仍未收到退款。三是格式合同涉及消費侵權條款。票務平臺提供的《退換貨規則》屬于格式合同,票務平臺單方面規定退款需要四十個工作日到賬,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此,我協會建議一是要選擇正規、具有一定規模且信譽良好的在線票務平臺,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黃牛票”或轉讓票;二是提交訂單時仔細閱讀有關改簽、退票等限制條件,由于在線訂購的演出票具有時效性、唯一性和數字化等特殊屬性,一定要了解清楚后再付款,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三是訂單生成后要保留好網站訂購信息,必要時截圖保存證據;四是發生消費糾紛無法協商解決時,要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校外教育培訓退費難
雖然受“雙減”政策影響,學科類培訓機構或停業或轉型,但非學科類以及出國留學、技能培訓、公務員考試、職業資質等特殊培訓類投訴時有發生。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教育培訓機構多提供格式合同,在制定格式合同時,為了免除自身責任,存在諸多對消費者不公平的條款。二是售后問題難解決。有些培訓機構特別是線上培訓機構不重視售后服務,在消費者付費后“失聯”;部分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關門跑路、拒絕或拖延退費、設置苛刻退費條件等。三是虛假宣傳、夸大培訓效果。虛構學員培訓案例、師資力量和培訓效果,編造消費者評價數據;夸大培訓機構實力,實際教學質量與體驗課、試聽課質量相去甚遠;部分培訓機構為售賣課程,刻意隱瞞部分職業資格證考試報名條件限制,誘導消費者繳費,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四是退課退費難。由于校外教育培訓行業多為預付式消費模式,一些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或資金鏈斷裂倒閉、跑路后,預付費用難追討。
對此,我協會建議消費者在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時,要查看所報課程是否符合政策要求,選擇合規的培訓機構,不輕信“名師助陣”“包報名、包拿證”等宣傳,不輕信口頭承諾,任何承諾都應寫進合同;樹立科學教育理念,選擇培訓課程時,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提升,避免對校外培訓產生依賴。在簽訂培訓合同前,要仔細查看合同條款,特別是涉及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的條款,不要一次性繳納高額費用,謹防培訓貸陷阱和停業跑路風險。參與職業資格類培訓,要事先了解報考條件,防止培訓機構弄虛作假。
(四)醫美領域消費投訴糾紛不斷
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愈加強烈,然而市場上美容機構魚龍混雜,該領域的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行業營銷亂象多、投訴多、機構執業標準和行為規范亟待加強等一系列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過度夸大美容功效。部分商家通過發布虛假廣告、整容案例,以及虛構服務體驗評價等方式,夸大美容產品或服務的效果,誤導和欺騙消費者。二是不事先明碼標價,或以各種名目多收費、亂收費,醫療機構未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價部門的有關規定收取醫療費用,詳列細項,并出具收據,侵害消費者知情權。三是醫療美容安全堪憂。部分美容機構未經批準擅自擴大診療范圍,一些從業人員無相關資質違規經營,甚至手術之前都未要求消費者進行體檢,最終造成消費者傷害。四是使用來源不明、質量不合格的“三無”產品。如美容針未標注產品名稱、生產日期、批號等內容。
針對以上問題,為減少醫美消費糾紛對消費者身心健康和經濟利益的損害,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協會建議要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醫美機構接受服務,并通過而國家衛健委官網查詢醫生資質。醫美整形消費期間要注意留存好相關消費憑據,一旦發生發生醫療糾紛,及時與醫美經營者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其他專業調解組織調解,也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此外,還可以通過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鄭州消費者投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