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6日,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順利澆筑,國內名列前茅的深水樁基礎大橋、四川廣元跨度最大的渡改橋工程——南流嘉陵江大橋順利合龍,標志著大橋建設即將進入收官階段,預計于今年8月份具備通車條件。
南流嘉陵江大橋位于廣元市昭化區虎跳鎮,橫跨嘉陵江,總投資2.6億元,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大橋全長954米,共16跨,主跨為81+150*3+81米的連續剛構梁。其中,深水樁基有26根,平均90米,深水樁基達百米,是中鐵十五局承攬的首個50米以上深水大直徑樁柱式連續剛構橋梁。
由于大橋所處的庫區水深達58米,施工過程還有近20米水位落差變化,且橋址處河道上下游各3公里范圍內均是采砂、采金場地,河床為大面積礫石覆蓋層,最大覆蓋層深度達5至10米,地質條件復雜,鋼護筒在打入土層或礫石層深度過淺等問題,都會導致鉆孔時穿孔漏漿、回填沖擊擠密孔壁等情況發生,種種條件限制著施工方案的選定,施工難度在全國鮮有。
為此,在施工前中鐵十五局一公司邀請專業人員到現場勘察,提出了全鋼棧橋方案、全浮橋+400噸浮吊方案,以及浮橋+水上移動式浮平臺+高樁鉆孔平臺方案三種施工方案。并專程邀請專家討論評審施工方案,組織主要管理人員前往同本項目施工情況相似的單位進行現場考察學習。經過多方探討,決定采用全國鮮有的浮橋+水上移動式浮平臺+高樁鉆孔平臺方案施工。
面對水深近60米、水位落差達20米、地質條件復雜,以及還要在浮平臺水上打樁基調鋼筋籠等情況,使得施工組織協調、現場施工安全、施工質量風險等每一個環節都如履薄冰,施工難度空前。
為解決大噸位的鋼護筒在浮動平臺上打設帶來的無法精準定位和容易塌孔等難題,項目成立QC小組攻關,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通過3艘7.6米寬船舶和150噸履帶吊組拼成的浮吊進行定位打設、控制鋼護筒加工精度、提前試拼單樁鋼護筒、提高浮平臺穩定性,采用護筒跟進、回填黃土片石或進行砂漿灌注穩固周圍地質等方法處理,成功解決了重達90噸樁基鋼筋籠吊裝和重達70噸的鋼護筒深水施工精確定位等難題。獲得了省級QC一類成果獎,其中《深水樁基精確施工用移動式浮平臺》獲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深水樁基精確施工的水上移動式浮平臺》獲實用型專利,為今后同類深水橋梁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
“我天天都來看大橋施工,期盼著著它能早日通車。因為我們現在的出行都依靠著輪渡船,孩子們去河對岸上學也只能每周回一次家,等大橋建成后,孩子們每天只要10多分鐘就可以回家了。”家住河對岸的雷鳴村村民張雪嬌說。
中鐵十五局南流嘉陵江大橋項目經理劉建林說:“大橋通車后將從根本上解決亭子湖庫區兩岸近二十萬群眾的出行難問題,大幅提升沿線區域內群眾的生活質量,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