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有什么特色美食推薦?
到濰坊旅游,想吃當地的特色美食,不知道有哪些特產美食?小編為大家推薦了一些在濰坊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在濰坊都是很有名的,快來看看有沒有你想吃的。
1、朝天鍋
朝天鍋是山東濰坊地區傳統名吃,屬魯菜系,特色是,烙餅卷肉,吃的時候沒有鍋,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流傳至今,朝天鍋是用雞肉、驢肉煨湯、以煮豬下貨為主,有豬頭、肝、肺、心、肚、腸,其中豬腸不要斷的,并且要翻過來清洗。
2、雞鴨和樂
山東濰坊特色傳統名吃,據說起源于山西、陜西,后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面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面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用小麥代替蕎麥面,并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
3、杠子頭
杠子頭是濰坊的特色美食,又叫簽子饃,俗稱小山東鍋餅,起源于山東省壽光市王高地區,是一種白面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杠子頭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
4、馬宋餅
馬宋餅是濰坊的特色美食,相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魯東南士子進京趕考的必經之地。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于馬宋餅便于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
5、芝畔燒肉
芝泮燒肉是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景芝芝泮村獨有的著名小吃,相傳始于明朝中期,采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6、三頁餅
三頁餅是濰坊的特色美食,相傳昔日到景芝販酒的客商絡繹不絕,常在鎮內飲酒用飯,當地居民便做起了賣餅生意。為調眾口,工藝漸進,最后形成了三頁如一,每頁薄如紙,軟如稠,焦柔相濟,清香可口,一抖三開的三頁餅,成為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湄洲島有什么好吃的特產?
特產一:腌制云泥
云泥又叫滸苔,滸苔的纖維質有解毒煙堿的作用,對吸煙者有好處。條滸苔含碘較多。腸滸苔可供藥用。《本草綱目》對滸苔描述說:“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日本大阪的科學家199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還認為,給小白鼠使用滸苔提取物可以顯著抑制皮膚癌惡化。
特產二:小魚干
小魚干,顧名思義,指曬干的小魚。通常小魚干是利用公魚、丁香、鰽白等魚類制作而成的,以公魚為多。由于體型小,肉也不多,所以小魚干常拿來當作熬湯、熬粥提鮮的材料,如果直接食用,通常是油炸成酥脆的口感,或是和豆干丁、花生等一起煎炒,作成下酒的小菜。
特產三:小蝦米
海米也稱蝦米或蝦仁,為海產白蝦、紅蝦、青蝦加鹽水焯后曬干,納入袋中,撲打揉搓,風揚篩簸,去皮去雜而成,即經加鹽蒸煮、干燥、晾曬、脫殼等工序制成的產品。因如舂谷成米,故稱海米。以白蝦米為上品,色味俱佳,鮮食成美。白蝦須長,身、肉皆為白色,故前人有“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銀須一寸肌”之詠。海米食用前加水浸透,肉質軟嫩、味道鮮醇,煎、炒、蒸、煮均宜,味道鮮美,為“三鮮”之一。
特產四:咸帶魚
帶魚肉嫩體肥、味道鮮美,只有中間一條大骨,無其他細刺,食用方便,是人們比較喜歡食用一種海洋魚類,具有很高營養價值,對病后體虛和外傷出血等癥具有益作用。中醫認為它能和中開胃、暖胃補虛,還有潤澤肌膚、美容功效。
特產五:鰻魚膠
鰻魚膠是屬于魚膠的一種。魚膠,又稱魚肚。是魚的鰾,經剖制曬干而成。一般有鱘魚肚、鯢子魚肚等,屬四大海味之一,近代被列入“八珍”之一。魚肚也是入菜的經典食料。
特產六:鰻魚干
鰻魚干,是以新鮮鰻魚為原料,經清洗處理、切割、曬干而成的肉干類制品。優質鰻魚干的肉質緊密,潔凈有光澤,食用方便,含水量少,可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適合長期儲存。
特產七:黃花魚干
小黃魚適宜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后體虛者。哮喘病人和過敏體質的人應慎食。
特產八:頭水紫菜
第一次長成的紫菜,頭次采割,叫頭水紫菜,后面的叫二水,三水,四水。頭水紫菜富含多種生命活性物質,如多糖、高不飽和脂肪酸、牛黃酸、類胡蘿卜素、甾淳,海苔濃縮了紫菜當中的各種B族維生素,大概在每年11~12月份收割,最早的一批在10月尾巴。
特產九:媽祖平安糕
“媽祖糕”是湄洲島農家的一種傳統糕點,用糯米、冬米配方恰當,吃起來軟而不沾牙,韌而不板結,即使是冬天,依然柔軟好吃,頗受來島朝圣、觀光香客游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