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誤區有哪些?
1.收入添加=財富添加
家庭在做出資理財時,首要必需求考慮的要素就是通貨膨脹。正因為通貨膨脹的存在,縱然我們銀行卡上的數字表面上增多了,但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導致我們的收入添加實際上并不等同于財富添加。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單純靠銀行儲蓄現已不能有用確保資金保值增值,合理的資產配備尤為重要。財富堆集的辦法有許多種,家庭可以通過多種理財辦法完結,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等。
2.錢少用不著理財
許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才做的作業,但其實每個家庭都需求理財,因為理財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養成合理分配資金的習氣,避免出現資金開裂的緊急情況。關于收入不高、存款不多的家庭來說,理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規劃消費,存住錢。對資產有個清楚的知道,定下一個合理的政策,比如每月要存多少錢,然后用收入減去儲蓄政策,剩下的錢再做開支安排,這樣銖積寸累才會存下更多的錢,為后續出資理財做準備。
3.尋求短期收益,忽視危險
在理財過程中沒有明晰政策是許多家庭的通病,抱著“一夜暴富”的愿望,只看到短期能獲得高收益,缺少一個長期的規劃,一同也忽略了危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清楚認清自己的資產情況和危險偏好,選擇對應的理財辦法。主張對出資理財了解不多的家庭,可以選擇收益穩健危險較小的產品,抗通脹,保值增值;關于有安穩收入、危險承受能力又相對較高的家庭來說,就可以選擇偏股型產品,對漲跌有必定的心理準備。
4.盲目跟風
理財最忌諱人云亦云!聽別人說這只產品收益特高,就大把跟風生意;別人又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把2個雞蛋放在5個籃子里,效果仍是沒有志向收益。關于這類不知道怎樣理財的家庭,可以了解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備圖”,就是出名的4321規則,即40百分比出資、30百分比日子開支、20百分比儲蓄備用、10百分比保險。根據日子中或許遇到的情況將資產分為四個區域,以確保合理的增值。
5.忽視流動性
用流動性換收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誤區,看中產品的收益性,而忽視資金的流動性,效果導致急用錢時拿不出資金。
手上有10萬存銀行還是理財?
理財和存定期的區別就在于風險性質不同,因此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選擇理財還是存定期:
1、從收益率上,理財的收益率高,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而銀行定期理財的基準利率一年利率為:1.50%;二年利率為:2.10%;三年利率為:2.75%,利息相對低,但是本金沒有風險。也就是說假設投資者用10萬元存銀行,一年后可能獲得4千元,但是也可能虧本;而如果10萬元存一年的定期一年后至少可得到1500元。
2、從安全性上,只要是理財都有風險,而定期風險小但收益率也低,所以要看自己更看重收益還是更看重風險。
3、從靈活性上來看:銀行理財期限相對短,未到期不能提前取出,定期期限長但是可以提前取出,只是損失利息。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資金分成兩份:風險承受低,就將7成的資金用于定期,剩下3成理財;風險承受能力高想追求高收益,就將7成資金買理財,3成存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