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 弗朗西斯 · 培根(英國)
(資料圖片)
如同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所說的,書籍中有數(shù)不盡的“知識寶藏”。每一個學年,廣州耀華都會有以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為宗旨的主題教育活動;
在本月初中、小學部“雙語圖書周”的活動期間,廣州耀華特別策劃了“作家講壇”這一活動,邀請到了作家戴蕓和飛氘兩位老師分別為小學部和中學部的師生們做主題演講,旨在幫助同學們更加了解文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世界,探索每一本書的背后作者所經(jīng)歷的故事,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點燃同學們對于閱讀的興趣。
小學部作家講壇嘉賓介紹:
戴蕓,兒童繪本作者,生于浙江,長于南京,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畢業(yè)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代表作品包括《你看見喜鵲了嗎?》、《蘇丹的犀角》、《北極熊搬家》、《溜達雞》、《梧桐》、《臭襪子不見了》、《一到冬天就下雪》等。作品曾獲“信誼圖畫書獎”文字組佳作獎,2018國家圖書館“小金獅杯”原創(chuàng)圖畫書年度排行榜Top 5,2019年《父母必讀》暨紅泥巴童書Top 3 和Top 6,2019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童書”,2019年大鵬自然童書獎,2019年第七屆“中國童書榜”最佳童書,第十五屆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以及第七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等重要獎項。
1月5日下午,作家戴蕓為廣州耀華小學部的同學們帶來了兩場精彩的講座,講座圍繞作者的獲獎作品《蘇丹的犀角》進行。
戴蕓老師先給同學們科普了世界上犀牛的種類,以及非洲地區(qū)存在的盜獵現(xiàn)象,并給同學們講解了現(xiàn)在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殘酷現(xiàn)實——世界上大量的北白犀因為盜獵的原因而消失,目前全世界現(xiàn)存的北白犀僅剩下2頭。
隨后戴蕓老師為同學們朗讀了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經(jīng)歷——她是從一則新聞獲得啟發(fā),一則報道了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的新聞。
當作者看到新聞中展示的一只非常蒼老、孤獨的北白犀時,她感到非常大的震撼,很想知道這只犀牛背后有什么故事。于是她在網(wǎng)上搜集了相關資料,并與圖畫作者李星明親赴非洲,實地考察,采訪與蘇丹有關的人,比如飼養(yǎng)員,警衛(wèi),獸醫(yī)等,獲取大量一手資料。活動當天戴蕓老師也和同學們分享了創(chuàng)作團隊在肯尼亞采風的視頻與“蘇丹”的珍貴圖片資料。
從非洲回來之后,戴蕓老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希望以最好的方式讓所有人都知道“蘇丹”的故事。戴蕓老師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為例,告訴同學們一部好的作品形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給同學們講解自己的文字創(chuàng)作過程,戴蕓老師也帶著大家一起欣賞了《蘇丹的犀角》中的畫作。畫家李星明老師用了三種不同的顏色來表現(xiàn)蘇丹生活的三個不同階段,不同的顏色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緒,用于展現(xiàn)蘇丹不同生活階段的心情和狀態(tài)。通過畫作的分享,戴蕓老師也希望同學們以后在閱讀圖畫書的時候,能從圖片的角度讀出更多的故事和心情。
講座最后,戴蕓老師也呼吁同學們關注野生動物,希望這個故事能讓同學們了解到世界上很多瀕危野生動物的現(xiàn)狀,并盡我們最大的能力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保護地球上的動物朋友。
聽完戴蕓老師的分享,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他們好奇的小腦袋里面有很多的問題,戴蕓老師也不厭其煩地為他們一一作答,直到講座結束后孩子們仍然意猶未盡,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感悟:
G1畢同學:蘇丹和他的媽媽都被割掉了犀角,為什么他沒有死,但他的媽媽死了?
戴蕓:犀牛是野生動物,它們是不會主動配合人類鋸它們的角的。自然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在給蘇丹割角的時候對他進行了麻醉,讓他睡著。這種操作需要使用合適的麻醉劑,同時工作人員也需要有相關的醫(yī)療技術,才能保證犀牛的安全。但是盜獵者是不會花費這個精力和金錢的,所以他們采取了直接而殘忍的方式,同時這樣他們也可以挖取更多的犀角。
G3夏同學:想知道戴蕓老師寫這本書花了多長時間?
戴蕓:我第一次聽說“蘇丹”是在2014年。到了2015年開始做調查研究并構思這個故事,接下來修改了很多遍,最后出版是在2019年,所以這本書的誕生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差不多四年時間。當然,寫故事只是圖畫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部分,這四年當中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畫家還要繪畫。繪本是文字和圖畫手拉手一起講故事的,所以我也會根據(jù)畫家的畫面對故事做出改動,讓這種結合更加完美。
G4張同學:您的靈感來自哪里?您是在哪里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
戴蕓:我寫過好多個故事,每一個故事的靈感都來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件小事兒,可能是一個令我好奇的問題,可能是聽到了一個有趣的新詞兒或者看到了一幅打動我的畫,也可能是一條并不發(fā)生在我身邊的新聞。
創(chuàng)作《蘇丹的犀角》這個故事的想法,產生于我看到的關于“蘇丹”的一則新聞。創(chuàng)作當然主要是在家里我的書房里完成的,但是去非洲肯尼亞看望“蘇丹”也是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雖然在非洲的那幾天并沒有寫一個字,但是親眼見到“蘇丹”讓我更明確了我想傳達的情感,也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這些對于整個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G2徐同學:通過故事我明白了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沒有買賣就不會有殺戮。
G3李同學:一篇好的習作需要經(jīng)過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G4楊同學:如果讓我理解最后一句話,我會說犀牛的角就是他們的皇冠,如果沒有皇冠的話就是沒了“權力”與“尊嚴”的象征,這對于犀牛來說就如同死亡一樣。
中學部作家講壇嘉賓介紹:
飛氘,本名賈立元,科幻作家,文學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著有短篇小說集《中國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銀河聞見錄》等,出版學術專著《“現(xiàn)代”與“未知”—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月4號,作者飛氘為中學部的同學們做了主題為《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的線上講座,此次講座為中學部中文周“悅讀進行式Ongoing Reading”的系列活動之一。
飛氘老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與同學們暢聊了三個話題:“什么是科幻?”、“科幻和奇幻的區(qū)別是什么?”,“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會有什么有趣的發(fā)現(xiàn)?”
這些話題引發(fā)了同學們對“科幻”及相關概念的不同思考;飛氘老師告訴同學們,每個人接受到的知識體系是不一樣的,這導致人們對“科幻”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對于科幻到底是什么,飛氘老師說每個人都可以對“科幻”提出自己的主張。
講座中飛氘老師以多部經(jīng)典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為例,用自己歸納的要點,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科幻作品與奇幻作品的區(qū)別。
在講座中,飛氘老師更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去死的漫漫旅途》這本書的經(jīng)歷為例,鼓勵同學們廣泛閱讀,用科幻的眼光看世界,獲取靈感。
飛氘老師告訴同學們,當年在看過意大利記者法拉奇寫的《風云人物采訪記》和科幻電影《終結者》之后有了靈感,于是創(chuàng)作出了《去死的漫漫旅途》這部小說。
講座中飛氘老師也提到自己如何走上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他回憶自己在中學階段就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讀了很多科幻小說,是一個十足的科幻迷,也萌生了成為作家的夢想;在大學階段,他有了更多的課外時間,于是開始從事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作品;到了研究生階段,他選擇了一些科幻研究題目,工作后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并一直致力于科幻創(chuàng)作與文學研究。
講座的最后,飛氘老師還與同學們做了互動問答,面對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奇妙的問題,飛氘老師都一一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議。可見很多中學部的同學們對“科幻”這一主題有很大的興趣,并有著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飛氘老師的解答給同學們以啟發(fā),在同學們以后的閱讀、學習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很有幫助。
G6陳同學:感覺聽了這次的分享以后,深深的感受到了科幻小說,電影,科技的魅力。
G7陳同學:我受到的啟發(fā)是可以根據(jù)其他文學作品進行聯(lián)想,從而獲得科幻的靈感。“科幻”的意思是科學幻想,化“喻”為實,很有意思。這次的作家講壇讓我發(fā)現(xiàn)了與普通小說迥然不同的文學作品,也對作者的聯(lián)想能力嘆為觀止。
IG1倪同學:科幻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比如影視、游戲、文學等。講座中提到科幻和奇幻的區(qū)別,科幻是基于現(xiàn)實科技發(fā)展前提而對未來的幻想。會有一個科學的解釋,是虛構的。而奇幻是不需要參考現(xiàn)實科技,描摹超自然。當我們觀看和閱讀很多科幻小說或電影后,將會對一些課本上的內容或日常生活進行重新審視。會以科幻的角度產生不同的思想,看到以前沒讀科幻類書籍時所看不到的東西。這也讓我開始對科幻小說有了興趣,產生了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能夠與原作者一起去溝通他/她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一個完整而有生命力的角色,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廣州耀華的同學們在這一次的作家講壇活動中不僅對閱讀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是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魅力與不易。
非常感謝戴蕓老師以及飛氘老師給我們的同學們帶來如此寶貴的體驗,也期待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和兩位老師或其他的創(chuàng)作者進行深度交流!
更多本年度“雙語圖書周”的活動內容請留意后續(xù)報道。
#鳴謝:
供稿:Vicky Li
關鍵詞: 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