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陳玲 劉佐楚)石板路上的熱烈討論聲打破了三峽人家景區清晨的寧靜,一群大學生正圍著“巴王寨”標牌熱議翻譯準確性。近日,荊楚理工學院荊葵志愿服務以“語通三峽?文傳天下”為主題,在湖北宜昌三峽人家景區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實踐,用青春力量為長江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注入新活力。
在三峽人家非遺一條街,隊員們開啟了“雙語架橋””行動。隊員們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靜靜聆聽市級非遺傳承人王英菊的民歌吟唱,駐足觀摩銅匠熊祖勝的古法鍛造技藝,感受夷陵楠管傳人文家泰的創新演繹。表演結束后,他們圍坐在非遺傳承人身旁,仔細記錄瀕臨失傳的技藝與民俗故事。“從老人的皺紋里打撈故事,用雙語橋梁架起理解,讓世界傾聽中國故事,這是作為外語學子最光榮的時刻。”隊員們表示,要將方言講述的故事譯成英文,讓藏于山水間的文化記憶走向世界。
守護長江生態底色,學子們步履不停。他們手持垃圾袋在景區步道與江畔村落拾撿垃圾,向游客發放環保宣傳單并講解環保知識。隊長吳怡分享道:“看到不少游客駐足聆聽并主動加入清潔行動,我知道環保的種子已悄悄發芽。”隊員們還深入周邊村落,普及垃圾分類和長江禁漁等環保知識。
清晨的景區尚未喧囂,隊員們已開始“初心研語”計劃。他們頂著烈日穿梭于各景點,細致記錄標牌、地圖、路標上的翻譯內容,采集語言景觀信息。指導教師林妮斯表示:“翻譯要兼顧意境、文化差異與美學平衡,同學們結合實際提了許多好建議,為他們的學以致用點贊!”
夕陽下,隊員們的身影被長江水拉長。從非遺街巷的雙語記錄到江畔村落的環保行動,從烈日下的語言調研到燈光下的獻策手稿,荊葵志愿服務隊用腳步丈量責任,讓青春力量扎根長江兩岸,在守護文化根脈與生態底色的實踐中綻放理想光彩,為長江大保護書寫著動人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