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淼 通訊員 張可 王建僑)做早餐、送外孫、接送上學、采購食品……這是青島市隱珠山社區居民辛九竹一天的行程表。三年前,辛九竹的小外孫出生,自此她便會每年來青島幾個月,幫女兒女婿一起照顧孩子。“說實話,大城市的生活不太適應,但是小孩總要有人照顧的,我想盡自己能力幫他們分擔一下。”辛奶奶說道。
這些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常陷“異鄉難融”的窘迫,被稱為“老漂族”。自2022年開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漂有所依”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便聚焦這一群體,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和需求,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融入社區環境。今年暑假,“漂有所依”志愿服務隊走進4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開展防詐騙普及、普通話提升、藝術療養等活動,走訪了20余個家庭,幫助他們在新環境里慢慢扎根、融入。
在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五星級社區——青島市隱珠山路社區的反詐宣講會上,該校法學專業學生賀小凡聲情并茂地為老人們講述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詐騙”的套路。坐在第一排的王秀蘭幾乎每周都會來參加宣講會,她說道:“我上周接到個電話,說我涉嫌洗錢。多虧了這群孩子們的反詐宣傳活動,我及時將相關情況報給了警察,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除了被詐騙的風險外,語言不通和智能鴻溝也是擺在部分“老漂族”面前的一道難關。來自河南的韓西文今年也是剛剛來到孩子生活的城市,他表示,最怕去醫院時聽不懂導診的話語。不僅如此,像地鐵、公交都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東西。“他們缺少的并非僅僅只是安全知識,更多是被這座城市接納的感覺。”志愿者劉佳怡在街頭訪談結束后有感而發。為此在后續開展的活動當中,志愿者們專門編寫了“生活常用小知識”“方言—普通話對照表”等,配上拼音和方言的諧音,打印成巴掌大小的卡片,方便老人隨時查看。
此外,這群志愿者們還會每周開展文化陪伴活動,如茶話會、廣場舞教學、健康講座等,促進“老漂族”之間的交流,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社交網絡。同時,團隊還與社區居委會合作,推動設立“老漂族”互助小組,讓老人們能夠互相支持、分享經驗。
在青島市隱珠山社區進行回訪時,75歲的宮憲菊說道:“以前總覺得在大城市很孤單,現在認識了這么多朋友,生活豐富多了。”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她學會了用手機導航、線上購物,甚至還能用微信和家鄉的老姐妹視頻聊天。社區負責人戚女士說道:“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服務,更是‘讓老人敢開口、愿出門’的那份勇氣。”
三年來,從最初單一的普法宣講,到如今形成“防詐普及+普通話提升+文化陪伴”的立體服務模式,從3名創始隊員的摸索到20余名跨專業隊員的接力,志愿服務隊的足跡從山東延伸至河北、新疆、內蒙古、河南四省,累計服務超1000人次“老漂族”。“我們認為最動人的不是服務了多少人,而是看著老人從‘不敢問’到‘主動聊’,從‘異鄉客’到‘社區人’。”指導教師楊倩說道,“我們做的,就是用青年的溫度焐熱他們的不安。未來我們想把‘方言—普通話手冊’做成有聲版,讓更多省份的老人能聽見有‘家鄉味’的幫助,讓每個背井離鄉的身影,都能在城市里找到穩穩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