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等,是當前義務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當前,新型城鎮化加速及人口結構變動帶來城市學齡人口高聚集與鄉村稀疏化并存、社會結構分化與家庭分居交織、教育資源需求與配置均衡矛盾疊加等挑戰,亟須通過機制創新破解。在此背景下,厘清新型城鎮化與城鄉教育改革發展的互動關系,應對教育治理難題至關重要。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鄔志輝教授團隊的《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機制研究》一書,通過揭示城鎮化和教育發展的動態關聯,剖析義務教育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征,系統論證學齡人口流動對城鄉教育的雙重沖擊,進而提出化解城市教育壓力和消解鄉村教育困境的制度路徑,在解碼城鄉教育轉型復雜圖景的過程中,建構起具有本土特質的學術話語體系和理論分析框架,從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維度為義務教育改革提供了創新方案。
其一,深入闡釋了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中多要素互動的內在邏輯。通過解構城鎮化的多維屬性和運行邏輯,將義務教育改革置于城鄉社會轉型的立體圖景,提出“功能整合、制度演進、類型重構、主體覺醒”四位一體的城鎮化分析范式。首先,突破傳統城鎮化研究的“空間決定論”思維,確立了教育發展的主體性價值坐標,將教育公平作為衡量城鎮化質量的核心指標;其次,構建“制度—類型—技術”復合分析框架,揭示義務教育改革的多維驅動機制,為政策創新提供系統理論支撐;最后,提出動態均衡的理論模型,將城鄉教育發展視為持續調適的生態系統,為破解“虹吸效應”與“洼地效應”并存的治理難題開辟新思路。
其二,分類呈現了我國義務教育城鎮化進程中的壓力挑戰。系統揭示了我國義務教育城鎮化進程中空間重構和制度調適的深層互動規律。既呈現了人口流動引發的教育資源配置“時空錯位”共性困境,又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解困路徑。首先,在分析大城市義務教育困境時,提出結構性短缺和制度性阻滯的雙維模型。針對學位供給壓力,論證了“動態監測預警—資源彈性供給—質量底線管控”的承載機制,在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方面提出“居住證積分入學+購買民辦學位+集團化辦學”的組合策略。其次,對于鄉村義務教育危機,轉向內生發展能力培育的制度創新,如縣城通過推動“標準化校舍建設+教師編制動態調配+數字教育資源輻射”,破解了城鎮化初期階段教育集聚效應和資源承載極限的沖突。為鄉村小規模學校設計中心校協同體管理模式,從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構建縣域城鄉教師發展共同體,升級為雙向互通的專業共生機制。
其三,系統提出了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機制路徑。首先,在理論上突破了傳統教育治理的“靜態均衡”范式,開創“動態適配”的政策設計邏輯。提出“居住證梯度賦權+民辦教育購買服務+教師編制周轉”的政策組合,破解了戶籍制度對教育公平的剛性約束等。其次,通過構建“壓力傳導—制度響應—效能反饋”的系統動力模型,為跨部門政策協同提供理論支撐等。最后,設計了多個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如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機制中,論證了“縣管校聘+定向培養+雙軌激勵”的制度組合,提出通過建立縣域教師發展共同體,將單向的輸血機制轉化為雙向的內生系統等。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科研處)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6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