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賞西山的紅葉,觀陶然亭的蘆花,游國子監的胡同,感受鬧市中的煙火氣……在北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騎共享單車通勤出行、休閑娛樂。今年以來,全市共享單車騎行量已達8.67億人次,日均騎行量為294.4萬人次,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10.91%。
近年來,北京交通運輸部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科學運用“加減乘除”綜合施策,不斷探索新業態長效化管理機制,引領共享單車行業規范健康發展,行業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取得新成效。
淡旺季動態調整
近年來,北京在政策引領上做“加法”,編制《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系統技術與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印發《北京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信用評價標準》,為共享單車企業規范化經營提供全鏈條、多方位、一體化的業務指導。
結合季節特征和出行需求,北京實施共享單車淡旺季總量動態調整機制。中心城區旺季車輛投放規模不超過80萬輛,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因地制宜優選運營企業,科學測定車輛運營規模;建立“月打分、季評級、定期公示”的行業服務質量考核機制,從車輛質量、數據接入等維度衡量企業服務質量。
北京在共享單車綜合監管方面做“減法”,實施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的綜合一體化監管措施,通過構建“信用+風險”“分級分類+協同”“科技+共治”新型監管體系,營造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與網信、公安等部門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對運營企業按月實施風險評估、按年實施信用評價,形成四級綜合監管市場主體名錄庫。
政企聯動5分鐘內響應
科技賦能做“乘法”,夯實管理服務。北京建成市級監管服務平臺,車輛從信息接入平臺起,每一次裝卸、調運、騎行記錄均有跡可循;形成政企聯動快速響應機制,企業在接收到重點點位車輛調度任務后,實現5分鐘內響應、15分鐘內到達現場、30分鐘內處置完畢,形成了政企聯動的快速響應機制。
針對軌道站點、大型商圈等共享單車停放需求旺盛地區,北京通過衛星定位、藍牙感知技術,實現了中心城區軌道站點監測覆蓋率達48.03%。北京各區持續推進“電子圍欄”建設,目前中心城區31個重點區域的1181個停放區已實現入欄管理。
行業自律做“除法”,構建共治格局。北京創新指導行業協會和3家企業共同簽署實施《北京區域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規范用戶停放行為聯合限制性公約》,破除行業弊病,及時消除負面評價;市級管理部門主動與12345市民熱線對接,并建立市民投訴月度數據共享機制,密切關注停放類投訴的點位分布,持續推動“未訴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