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公示2021年度市政公用工程優秀勘察設計獎,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設計的廣西平南三橋、柳州官塘大橋均獲得一等獎。截至目前,該院橋梁專業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際橋梁大會大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30多項、詹天佑獎5項、省部級以上優秀設計獎100余項。
四川公路設計院成立于1953年,建院70年來,幾代橋梁專業工作者攻堅克難,不懈創新,推動橋梁設計施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不斷進步,形成了橋梁勘察設計成套技術,尤其在拱橋設計方面獨樹一幟,依托上百座拱橋的設計經驗與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拱橋設計體系,在行業內起到了技術引領作用。在工藝方面,四川公路設計院也有諸多創新,特別是轉體施工工藝應用廣泛,效益顯著。
自主研發鋼管混凝土拱橋填補行業空白
(資料圖)
四川公路設計院根據我國西部山區地形地質復雜,地震烈度高,交通建設運輸能力差、難度大的實際,為實現高墩大跨橋梁輕型化、無支架建造等目標,長期致力于拱橋技術深度研究攻關,1990年成功研發設計了世界首座鋼管混凝土拱橋四川旺蒼大橋,從此揭開了我國鋼混凝土拱橋建設的序幕。
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具有高承載力、節省材料、自重輕等技術優勢。四川公路設計院經不斷技術攻關,先后設計了2004年建成通車的當時世界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巫山長江大橋(主跨492米)、2013年建成通車的當時世界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合江長江公路大橋(主跨530米)、2020年建成通車的世界最大跨度拱橋廣西荔玉高速公路平南三橋(主跨575米)、2021年建成通車的飛燕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合江長江三橋(主跨507米)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鋼管混凝土拱橋,創造和積累了鋼管混凝土拱橋核心技術。
為了支撐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學科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四川公路設計院于2015年主持編制了《公路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規范》(JTG/T D65-06-2015),形成了國家及行業規范,填補了我國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規范的空白,為鋼管混凝土拱橋的設計、建造提供了科學化、規范化的技術標準,極大推動了該類橋型的發展。
2019年,合江長江一橋在國際橋梁大會上斬獲被譽為橋梁界“諾貝爾獎”的“喬治·理查德森獎”,標志著我國鋼管混凝土拱橋技術被世界認可,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成就了鋼管混凝土拱橋領域“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四川”的美譽。
創新升級轉體施工工藝突破橋址局限
重慶城口至開州高速公路蓼子特大橋——252米中承式雙肋鋼箱拱橋在2022年完成的轉體施工工藝,上演了一場美妙的“華爾茲舞蹈”:豎轉70度,平轉182度,再豎轉28度,每節重達700噸的4榀拱肋,在歷經8天的17次“轉體”施工后成功合龍,成為國內首座完成單拱肋復合轉體合龍的橋梁,創下了單橋轉體操作次數最多的紀錄。這一復雜的單拱肋復合轉體工藝減少了山體開挖方量,保護了植被。
蓼子特大橋轉體工藝是四川公路設計院對自主研發的轉體施工工藝的又一次創新突破。該橋橋面距地面120米,兩拱座均位于三面臨空的峭壁之上,傳統的纜索吊裝加斜拉扣掛法施工面臨諸多困難。為此,設計中首次提出了拱橋單肋復合三維空間轉體技術,即平轉法、豎轉法、平轉與豎轉相結合轉體法,首次實現三維轉體,拓展了拱橋轉體工藝邊界,打破了現有配重技術對豎轉規模的限制,對復雜陡峭地形條件下的拱橋施工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四川公路設計院在上世紀70年代便首創轉體工藝,1976年建成的70米跨徑遂寧建設橋是國內第一座轉體施工拱橋,開啟了國內橋梁轉體施工的先河。這一先進的工藝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并不斷改進。2000年建成的廣州丫髻沙大橋主橋采用轉體施工工藝,其豎轉結構體系和平轉、豎轉相結合的施工控制技術是當時國際上大跨度拱橋施工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