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租車時,你遇到過挑客、拒載或不打表的情況嗎?曾幾何時,出租車是上海的一塊“金字招牌”,“差頭司機”也是一份吃香的職業,白手套、白襯衫、白座套,是許多人對這一行業形象的記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近些年,開出租似乎不再風光,社會對出租車行業的整體印象也發生了變化。近期澎湃“出租車之困”系列調查報道就發現,如今出租車行業出現了“兩頭怨”的現象——乘客體驗不佳,時常遭遇挑客、拒載或不打表的情況;司機也覺得苦,收入下降,人員流失,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均不復以往……
實事求是地說,拒載挑客、以“一口價”代替打表等被乘客集中吐槽的毛病,是出租行業的經年頑疾,并非新問題,也并非只在上海有。但隨著網約車的興起,這些過去可以被“容忍”的缺點,被進一步放大了。
一來,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相比在服務監督、乘客評價等方面有更成熟機制的網約車,出租車行業的一些服務短板,自然更顯突出了。并且由于乘客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傳統出租車在出行市場中的地位也遭遇了逐漸被邊緣化的尷尬。
二來,受網約車沖擊,傳統出租企業風光不再、行業平均收入水平降低后,對駕駛員服務規范和監督的力度也越來越弱;駕駛員的服務態度不到位,又影響了乘客的乘坐體驗和選擇。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事實上,網約車興起后,圍繞傳統出租車行業到底何去何從的話題一直很熱,相關部門也對出租車行業的革新有過一些要求和指引。如加快巡游車經營權制度改革,理順巡游車的運價機制,探索實行巡游車政府指導價;破解“份子錢”改革難題,鼓勵巡游車企業借助現代新興技術實現運營全過程的監管,研究探索新型的司企分配形式等。
但從現實來看,改革的進展還不夠快。如關于“份子錢”,調查中,不止一位出租車司機感嘆:一天最起碼得先掙到四五百元,往后的收入才是自己的……不夸張地說,“份子錢”模式下,出租車和網約車實際處于不同的起跑線。
這種差異對于從業者的服務態度、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影響。比如,不少人發現,現在出租車司機挑客,偏好“長單”的傾向更明顯了,這背后一個突出的原因就是,相對網約車司機,出租車司機背負了更大的份子錢壓力。可以說,“份子錢”模式依然是出租車改革無法繞開的關鍵點,盡管涉及復雜的利益分配再調整,也應該痛下決心、迎難而上。
隨著網約車的普及,輿論場中也有一種疑問:出租車是不是干脆完全讓網約車取代算了?問題顯然是否定的。畢竟,傳統出租車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有著不可替代性。比如,它的線下巡游模式,相對網約車,對不同的乘客顯然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對很多老人。同時,出租車在運營時間和運量保障上,也更具穩定性。
這也能夠給出租車改革帶來啟示。那就是,在新業態的沖擊之下,出租車行業需要以變應變,更加著力形成并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找到差異化服務的空間。
有學者就建議,出租車和網約車,未來或可承擔不同的交通出行分工,如“機場、車站、碼頭、重要展會等地,未來可以被規劃為出租車接客的主要陣地。”這種建議的實際操作性,以及它的管理規范性,都還有待探究,但差異化、個性化經營的方向,應該值得交通主管部門和出租車行業探索。
從現實來看,一些地方也有過嘗試。如有的城市探索針對老人和孩子推出固定時間固定線路的多日接送服務,并面向出行不便的人群推出無障礙車。而在老齡化加劇之下,出租車行業是不是也可以深挖“適老化”服務市場?
說到底,城市在發展,消費者的需求在變,行業的發展方向也在變,傳統出租車行業要跟上時代,也必然要在“變”字上下功夫。如果說出租車行業確實有積弊,在過去長時間內未能得到突破,那么在當前形勢下,需要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識和行動。總之,上海出租車這塊“金字招牌”不僅不能丟,還要想辦法越擦越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