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了,我為什么讓兒子
從公立小學轉到私立小學?
(資料圖)
據Daniel幼兒園的主班老師Zoe回憶,Daniel是一個學習需求很高的孩子。他專注力好、邏輯性強,常常需要給他示范更有挑戰的蒙氏工作。這樣一個學習習慣好、學習能力強、具有探索性思維、綜合素質都很強勢的孩子,要延續和保持優勢,家人做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上的投入,但一個家庭的努力在一個與孩子不匹配的教學體系的慣性碾壓下顯得特別力不從心。
K C C S C
教育體系沒有好壞之分
只有針對個體的合適與否
不可否認公立教育是很多家庭最為穩妥的選擇,但陪孩子成長就是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對于孩子上學,Daniel的父母一開始的最優選是公立學校,但在三年級時,還是把孩子轉學回到了昆明中加。
為什么說是“回”?
因為這里有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梅菲爾同學,有熟悉的老師,有能滿足他學習高需求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有更適合他學習的教學體系。更深入、更自主、更生動的學習方式,一下子激活了Daniel的學霸基因,他如一棵久旱逢甘霖的草木,在新課堂里充分展現出自己善于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
豐富的校園生活
下文摘自Daniel爸爸的文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Daniel來到中加,感覺像是回到了自己家。熟悉的同學,親切的老師,愉悅的學習,快樂的玩耍……他昨晚很激動,等不及要打電話和同學們預熱一下。今早也不再賴床,早早地來到學校,想早點加入這個大家庭。嶄新的校園,全新的征途,祝愿新老同學們成績更加進步,身體更加健康。”
這是兒子前幾天轉到新學校時我們在群里和老師、家長們打招呼的話。的確,新學校對他來說也不怎么新,幼兒園的同學和朋友,幼兒園就教他的外教,老師也有熟悉的,感覺又回到了幼兒園,但愿學習也能回到幼兒園“學霸”的狀態。
之前一直覺得私立學校學費貴,而且公辦學校也有國際班,似乎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關鍵的“但是”又來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最明顯的是英語,幼兒園的學霸不是自己吹出來的,而是大家公認的,英語基礎相當好了,兩年半的時間里,也有外教,還上著“說客英語”,結果是被曾經的幼兒園同學碾壓;語文也有差距,主要體現在書寫上,別忘了每周他還單獨上著書法課呢,由于平時大量的閱讀和聽故事,綜合素質還是高的;數學由于趙老師的單獨輔導,一直跟著學而思體系在走,還算是好的。
差距還體現在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上,這從平日里的活動組織就看得出來了,公立學校經常要求做小報、收看宣傳片;這邊呢,先是每人在教室里養一種小動物(貓狗之類的不行),兒子養了小烏龜(咨詢過刺猬不太好養,下次打算養河豚),然后有各種角色扮演,這次是李白的角色,另外,周末中加學校辦了個“關注自閉癥兒童”的義賣活動,書籍內容是同學們自己創作、繪畫的繪本故事,回家后Daniel高興的告訴我,他賣了五套書,過程中怎么推銷的,遇到了什么什么樣的困難……
差別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可能就是學校和教學團隊整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熱忱。教育體系應該不存在好壞,但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重視程度不同,也會造成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為什么三年級下學期要轉學,也是我們意識到,不趁早培養好學習習慣和主動性,再聰明的學生可能也會淪為平庸。引導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給予孩子更寬闊的視野和探索深度,我覺得是小學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
校園環創
記錄點滴學習生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