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前,人工智能顛覆了知識學習的傳統方式,身處這一過渡時代,人們應反思“學生身份”。當前有益的出路,仍是尋找“在學校學習”的生機,重新定義學校生活的意義。這促使我們認真思考“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學生?”如今的我們,到底應該追求做“有所成就”的學生,做“成功”的學生,還是做“成熟”的學生。
“有所成就”的學生,通常是指在學校的競爭體制中奪得諸多“第一”的學生。從美國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來看,這類學生在“記憶—理解—應用”三階層級表現突出,如熟練提取核心概念,闡釋知識邏輯,并將知識轉化為解題、競賽策略。他們或是名校學生,或是各學校排名較前的學生。這些學生基于自身努力和優異成績贏得了稀缺的教育資源,在以“選拔性”為核心的傳統教育體系中,當之無愧為“有所成就的學生”。
“成功”的學生,相比“有所成就”的學生,則呈現差異化特質。這類學生總體成績中等偏上,多屬于教育領域常提及的“第十名現象”的群體。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顛覆了傳統“以分數定優劣”的評價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學生未必在單一學科上拔尖,卻經過無數次考試歷練后,練就了“能屈能伸”的抗挫折心態,能對新事物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更有一部分人會遵循“終身學習”理念,堅持升學深造,一直攻讀到博士學位,他們呈現了一段豐富且有深度的學生生涯。
“成熟”的學生,會意識到教育現實中仍有諸多可探討、可優化的空間,更會明白,作為教育的參與主體,要勇敢運用理性,才能為教育生活注入豐富性、挑戰性和文明感。在當前師生共同構建的教育場域,“成熟”的學生視角更顯珍貴,它呼應了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與教師平等的教育參與者:既能帶著質疑和思辨與教師對話,也能以主體姿態與教師共同探索教育的可能性。這種以“成熟”為內核的學生形象,恰是教師“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體現之一,也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真正實現生存使命的活力綻放,這正是“好學生”應有的模樣。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1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