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靖遠平堡段烏金峽口,一座古老的吊橋橫跨在滔滔黃河之上。高聳的橋墩,粗壯的鋼絲繩,平直的橋道,構成了吊橋雄偉的氣勢,與周圍的大自然交相輝映,這就是被譽為“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
甘肅吊橋之父
【資料圖】
平堡吊橋是黃河流域第一座吊橋,我父親蘇鈺是吊橋的設計者,生前先后在甘肅省主持設計建造了9座吊橋,其中有8座在黃河上,被譽為“甘肅吊橋之父”。
1967年三四月份的一天,甘肅省靖遠縣北灣公社的干部經甘肅省人民政府生產指揮部找到省公路局,隨后打聽到了我家。父親當時在省公路局縣鄉道路科工作,他長期在公路系統工作,熟悉公路建設管理流程。
當時,公社干部動情地說:“我們平堡的農民大多居住在河東,耕地在河西,由于黃河天塹,往來很不方便,除應對天氣災害等自然因素外,過河成為最大困難,每年都有因過河而發生的落水事故。我們平堡的父老鄉親都站在河邊,望眼欲穿,熱切盼望蘇工幫我們修個過河的橋啊!”
父親和我們聽了都很感動。父親又是個熱心腸,當即答應去現場看一下。自此,父親就和吊橋結下不解之緣,和平堡的鄉親們結下了血濃于水的深情。
平堡吊橋構想之初,當地人民夢想建一座能走行人、架子車和牲口的橋,方便過河種地。父親受邀出馬,進行了詳細勘察。隨后,嘔心瀝血重新設計吊橋建設圖紙,爭取省里立項并核撥工程款、建材,全力以赴解決施工中的困難和問題,3年后建成了可供汽車單行的公路鋼索吊橋,矗立在平堡滔滔黃河之上。
父親生前曾說,平堡的農民有人才,實干加巧干,發明的好多自制工具使施工事半功倍,解決了不少施工中的困難和問題。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到了建橋上,把熱情融入到了吊橋的施工中,平堡吊橋是一座有靈魂的橋啊!沒有平堡農民的英雄精神,平堡吊橋永遠只會停留在圖紙上。
平堡人修建了吊橋,吊橋報答平堡人的是安全、方便和自豪,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早上在陽光里過橋耕耘,晚上身披晚霞荷鋤歸來,再也不怕天陰雨雪,再也不懼黃河震怒發大水,吊橋給予平堡人民的是安怡自樂的新生活。
群眾把自家鋼筋拿出來建橋
建橋初期,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怎么能建起一座大橋?父親實地勘查現場時發現,河上只有一艘渡人的木船。當時的他也只是在修公路時參與修過一些涵洞和小橋,在黃河上修吊橋,自己心里一點底都沒有,定完橋位后他就返回了蘭州。不久,平堡人又找到省上,指名要父親幫助修橋。就這樣,父親又被請回了平堡。
為了支持群眾的建橋積極性,定西專區和靖遠縣撥出了5萬元工程款,但當時的工程材料十分緊缺,缺這少那,困難重重,建橋進展緩慢,不久后專區下文停建。平堡群眾并不甘心,他們紛紛把自家搭棚、圍圈的各種鋼筋拿了出來,能用的都用在了橋上。父親被感動了,他立刻返回蘭州,給甘肅省交通廳做了匯報,相關負責人當即表示,既然群眾有這么大的決心,我們就應該大力支持。甘肅省交通廳撥了10萬元材料款,施工得以繼續。
1968年5月,省里相關部門負責人到靖遠查看平堡吊橋的施工進展,正是此行改變了吊橋的命運。他們考察后認為,既然修橋就應當將目光放遠一點,修成一座能走汽車的正規公路吊橋。當時就定下3條:一是在現有基礎上由父親以單車道重新設計正式橋梁,將圖紙及預算整理后報省交通廳核備;二是將此橋申請列入國家計劃項目,由省交通廳根據實際情況,核實后分期撥款;三是不再利用礦上的舊鋼絲繩,由省計委撥23噸新鋼絲繩,解決3大材料指標。由此,吊橋有了決定性的轉機。
工程又轟轟烈烈干起來了。勞動力由當地群眾以“民辦公助”“民工建勤”形式解決。期間,父親和同事們連夜坐了30多個小時的硬座火車到河北省獻縣鋼絲繩廠選購達標的鋼絲繩。
打錨基是平堡吊橋關鍵的隱蔽工程。打錨基的時候,父親堅守在現場,連著三天三夜未曾合眼,常常開水拌干炒面(炒熟的面粉)就是一頓飯。在父親的努力下,省交通廳交通基建處無償支援了一臺5立方米的空氣壓縮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白銀市好多工廠也施以援手,蘭州軍區某汽車團無償將百余噸材料運到現場。
中國農民在黃河上修橋成壯舉
1970年4月27日,大橋全部完工,實現了平堡人“中國農民修大橋”的愿望。1970年5月1日,大橋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參加祝賀的群眾共達3.35萬人。
平堡鋼索吊橋建成通車后,轟動全省,聞名全國。先后有11個省市和地區的人來到這里參觀索要圖紙,仿照建橋。《人民中國》雜志用17種文字介紹了中國農民修黃河大橋的事跡。《人民畫報》也先后報道了農民修橋和修橋后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日本共同社發表了題為《中國農民修大橋》的新聞專稿。1970年8月,原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伍坤山與高級工程師陳森等5人蒞臨平堡吊橋現場視察時感慨地說:“農民能修建這樣大的橋梁實屬罕見,以后其他地方修建這樣的大橋可到這里找設備(主要是自制工裝工具)、學技術,向他們學經驗。”
記得設計和繪制平堡吊橋設計圖時,由于描圖上面的說明和幾何字體較小,加之父親積勞成疾,視力模糊,就由我代描寫。幾次描圖達不到他滿意,我頭上還挨過巴掌。后來我的字寫得越來越好看,凡是圖上的字,大多由我完成。現在想起這事,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堡吊橋的修建,讓勞動人民看到了希望。平堡上游100多公里處的皋蘭縣什川鄉曾組織多人前來參觀,喊出:“平堡人能修橋,我們什川人也能行!”就在平堡吊橋尚未竣工時,什川人找到父親,請父親去建一座能走汽車的橋。
什川吊橋1969年11月13日破土動工,1971年5月20日建成通車。先后建成的平堡、什川兩座結構形式不同的載重汽車吊橋是父親的得意之作,也是甘肅省的驕傲,在當時黃河流域均屬首創。在1975年的全國交通工作會議上,原交通部副部長王展意找父親談話,說中國農民在黃河上修橋是歷史壯舉,應該向全國宣傳他們的自力更生精神。
此后,父親又先后設計了什川上河坪黃河吊橋、青白石楊家灣黃河吊橋、民勤石羊河吊橋等,為青城黃河吊橋事故進行技術咨詢和維修指導……這些工作,為父親贏得了“甘肅吊橋之父”的聲譽。
平堡吊橋是父親修建的眾多吊橋的“長子”。父親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說:“我們建了平堡吊橋,它給了我們精神寄托。”臨終前幾個月,父親神情恍惚,但只要一提到平堡吊橋,老人家就突然神志清醒,追問吊橋怎么了。平堡吊橋成為老人家一輩子的精神慰籍和彌留之際放不下的牽掛。
如今,五十多歲的平堡吊橋仍傲然矗立于黃河之上,似乎在說,有靈魂的橋,才最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