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兒時的春節總是忙碌而熱鬧的,一進臘月便嗅到了年味。瞅著財神爺旁的老黃歷眼巴巴算起日子。大人們洗衣服、換被單、擦窗戶……角角落落,盥洗一新。媽媽們此時更如機智果敢的將軍,排兵布陣、沖在灶臺前一刻不得閑,發幾大缸黏黃面、黏白面,點幾大盆鹵水豆腐,包豆包、蒸年糕、燒肉、炸丸子,精心為年夜飯大餐增添一道又一道美味。
春節的忙碌在孩童的眼中似乎只是糾結先吃哪個、直到吃得嘴圓肚圓動不了的苦惱。依稀記得,到了年底,父輩們總會帶回許許多多的新奇玩意兒,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無所不有。我們卻從不曾問起,帶這么多東西回來累嗎?長大后的我們,外出求學、他鄉謀生,漸漸懂得了父輩們春節回家時的心情。
凜冬夜晚,歸鄉人拖拽著行李,懷中緊裹著孩子,順著長長短短的隊伍,只盼著一張回家的車票。刺骨的夜風似在皮膚上割出一道道口子,人們卻也只是縮縮脖子、緊緊衣領,眼中回家的渴望分毫不減。待買上票、進了站、上了車,一個個都舒了口氣,拿出提前備好的簡單吃食,跟旁邊同坐的乘客搭起話來,三言兩語間竟是鄉音,心里便更覺溫暖。
縱使歸鄉前有千難萬阻,隨著年節愈來愈近,大家都似提前約定好一般,不約而同地陸陸續續趕了回來。外出務工的叔伯、遠嫁他鄉的姑姨,手中的行囊除去少許的幾件衣物,大抵都是不遠萬里馱背而來的新年禮物——給長輩的煙酒、果盒兒,給小輩的新衣、鞋襪,兄弟姐妹之間總是留有自家獨特的禮物:前日新殺的年豬,入冬新積的酸菜,今秋新曬的葫蘆條。明知家里不缺,卻也不愿少拿一樣。因為那每一個物件,都懷揣著我們對家人的掛牽與思念,都是血緣的羈絆。
春運,不止迎來送往,更是億萬游子的歸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