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防城港企沙港區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碼頭平臺全線完成貫通,標志著工程主體已進入沖刺階段。
該工程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的重點項目,擬建設1個20萬噸級散貨泊位(碼頭水工結構按30萬噸級預留),設計年吞吐量950萬噸,設計年通過能力980萬噸。作為北部灣地區最大的散貨碼頭,建成后對推進北欽防一體化發展、推動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和國際樞紐海港高質量建設發展、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化整為零——小吊具挑起“巨無霸”
【資料圖】
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碼頭總計12件沉箱,其中11件碼頭平臺、1件系纜墩。按照傳統的施工工藝,每種規格的沉箱必須配備定制的吊具。“1號泊位的沉箱有著3種規格,意味著除了增加材料成本,還需要花費3倍以上的時間加工、檢驗這些吊具。”項目經理陳偉介紹。
根據安全規定,沉箱安裝作業必須全程在風力小于4級、浪高不超過0.5米的環境中開展,在臺風與西南涌浪盛行的夏季,可作業時間更是顯得極為寶貴。為了節約加工時間,項目副總工周亞維帶領團隊制作了一件特殊的吊具。
“我們將一件完整的吊具拆分,在連接處接上了法蘭盤,這種連接件使吊具變為可拆卸模式,這種‘化整為零’的吊具能同時滿足三種規格沉箱的安裝要求,節省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周亞維介紹。
經過嚴格的測量與安全性能核算,改造后的吊具順利在臺風期到來前投入使用,項目團隊得以抓住寶貴的施工窗口,最終比規定期限提前43天啃下了“最硬的骨頭”,完成了全部12件沉箱的安裝作業。
“改”出平衡——廣西最大異形沉箱沉穩入海
在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碼頭施工設計中,有11件長寬高比例失調、重心較高的“橢圓形異形沉箱”,其細長、橢圓的外形設計使得安裝過程的受力模式更加復雜。其中,作為廣西境內規格最大的異形沉箱,2號沉箱的重量更是達到了空前的5400噸,這件“巨無霸”讓安裝時的安全風險成倍增長。
沉箱安裝作業最關鍵就是一個“穩”字,這要求作為安裝平臺的半潛駁必須擁有足夠的裝載荷載、下潛深度及穩定性。“能滿足2號沉箱安裝要求的船舶極少,資源非常緊張,現在調度這類船舶除了大量增加成本外,還將嚴重延誤工期。所以我們決定嘗試改造現有的半潛駁,通過技術措施保障安裝作業的安全性。”制定了整個改造計劃的項目總工周小林說。
同現有半潛駁設計單位密切交流后,項目團隊在船舶甲板面左右舷各安裝了一個長寬高為5.4米×4.5米×8.0米的鋼質浮箱,使得大船左右兩個“肩膀”更有勁,提高了半潛駁裝載異形大沉箱下潛的穩定性,尤其是船舶經過水面線突變位置處時,能限制船體下潛姿態,防止發生傾覆。
“安全問題始終馬虎不得。除了附加穩定措施,在沉箱安裝作業前,我們會提前一個月以上監控安裝位置的潮位變化、風浪狀況,并結合氣象報告評估安裝作業的可行性,必須確保安全才允許半潛駁出運。”憑借這份嚴謹、穩健的態度,周小林得以帶領項目團隊,用一膄小半潛駁完成這件廣西最大異形沉箱的安裝任務。
化海為陸——巧用門機提質效
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碼頭毗鄰外海,復雜的海況條件時刻制約著工程進展,每當海浪超過0.5米或風力高于6級時,水面作業就必須立即停止。“1號泊位作業區每年5到9月都會受西南涌浪的影響,安全作業的時間窗口非常短暫,加上臺風的襲擾,經常出現‘開工10天,停工1月’的情況,所以施工效率對我們來說格外關鍵。”項目副經理劉中岳介紹。
為了減少海況帶來的影響,項目團隊在已完成安裝的沉箱之間架設貝雷梁,以其為軌道載體安裝了一臺門機,通過“化海為陸”降低西南涌浪對現澆混凝土作業的影響。
為應對海上突風與臺風等天氣,項目團隊專門設置了一套門機監控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控門機關鍵部件的受力狀態。一旦出現數據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告,通知作業人員放下防風鐵楔制動器與防風錨鏈,做好固定措施。
得益于門機良好的起重載荷與操作性,項目團隊選用了大型模板進行現澆混凝土施工,減少模板數量,同時施工作業免受涌浪的影響,大大提高了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效率,較塔吊或船吊提高了近30%,為實現碼頭平臺全線貫通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