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前教育階段,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一項非常值得關注和培養的能力。簡單來說,自我調節指兒童在認識、交往過程中,當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而產生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時,能夠利用自己的內因去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地適應當前環境的能力。因此,擁有良好自我調節能力的幼兒更易形成活潑、開朗、自信、進取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減輕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適應社會。
"闊別數月,新學期的開始,無論是對于老師、家長還是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心理調適的新挑戰。特別是對于初來乍到,第一次入園的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人生獨立成長的第一步,更是自我調適,自我成長的新體驗。“離開爸爸媽媽,來到學校,雖然覺得有點難過,但我也要堅強起來?!?/p>
(資料圖)
Mini班的三位新伙伴從前就是很好的朋友,這學期一起來到了PIEP的大家庭。來到新的環境難免會有分離焦慮,老師們觀察到孩子之間能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三位小伙伴手牽著手,一起用積極的方式應對人生的新挑戰。
“洗手間里的海豚可以吐出清水,洗手也變得好好玩?!?/p>
“老師還告訴我,洗完手要用毛巾擦手,這樣水就不會甩到滿地都是啦?!?/p>
用兒童的角度思考,引導孩子適應入園的新生活、新規則,建立積極情緒、增強個人適應力、促進正念和學會健康生活方式等技能。
“收到了Yummy園長送的禮物,聞上去是巧克力香甜的味道?!?/p>“穿上漂亮的漢服,和班里面的小伙伴參加傳統文化廟會,吃了小兔子形狀的糖畫,看到了威風凜凜的大獅子?!?p>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開學活動,PIEP希望可以用每日的驚喜開啟孩子的新學期。
“課室里有好多玩具,有新認識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
開學適應周,以放開地“玩”為主。在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可以自主選擇參加游戲,也可以安靜地看書,滿足孩子通過觀察環境和身邊伙伴的行為,進行自我節奏和適應能力的調節。
當沖突發生時,正是培養情緒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契機。老師會對沖動或焦躁的孩子給予適度的引導,通過做示范讓他們參與到尋找解決問題和沖突的方法中,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建立社會規則意識。
“觀察與鼓勵”是Derical老師一直在做的事情。在一次玩耍中,她發現Lucas雖然話不多,卻是個非常具有表達能力的孩子,他會邏輯清晰的回答問題,可以繪聲繪色的描述事件。于是,遇到一些需要轉達或者發布通知的事情,Derical老師就邀請他轉告給班里的小伙伴們,Lucas總能做得很好,現在也越來越愛表達了。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座秘密花園,在這座小小的美麗花園里,有時會艷陽天,有時會刮風下雨,但正是有充沛雨水的滋養和燦爛陽光的促進,才能幫助花苗更好地生長。而“守望者”的角色,正是“晴雨表”的觀察者和疏導者。我們邀請家長朋友和我們一起,用耐心澆灌,做孩子情緒花園的守望者,守護著孩子踏出獨立成長的第一步。
關鍵詞: 自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