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正憲,全國模范教師,數學特級教師。多年致力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她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注重教學對兒童智力與身心發展的作用,注重兒童的學習體驗。她的教學經驗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借鑒。
【資料圖】
提起我與《人民教育》近距離的相識,鏡頭要追述到36年前,在那令我難忘的日子里,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北京特級教師劉夢湘、馬芯蘭的指導下,我開始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新實驗。以“歸納的方法”重新組合教材,我首先從教材改革入手,進而進行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學法改革、考法改革,為學生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生活。在當時“片面追求分數與升學率”的背景下,這項改革實驗的難度可想而知。就在我渴望支持和幫助的時候,1988年,《人民教育》率先報道了這項實驗:“北京市崇文區錦繡街小學吳正憲老師進行的‘小學數學教學歸納組合法’實驗,焦點集中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實驗要求不留家庭作業,不加班加點,不占用其他學科課時,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小學高年級教材四冊的教學任務,提前一年參加畢業考試,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實驗依據數學本身的辯證法和知識本身固有的內在聯系,打破原有教材的編排體系,重新組成‘五條龍’進行教學……”這無疑是對我教學改革的最溫暖呵護和最有力支持。我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索正是從那時啟程,那個時刻我記住了《人民教育》,并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多年來,我一直見證著這個優秀的記者團隊團結合作、高效工作的敬業狀態。2004年我接受了《人民教育》的采訪,清晰地記得劉然、程路等老師連續幾天走進我們基層學校的研修現場,課堂里他們傾聽孩子的心聲,下課了他們訪談校長,與教師座談。白天緊張地采訪,晚上激揚文字、整理照片,記錄每一個感人的故事。《喚醒教育的詩篇—追蹤吳正憲的課堂》在2004年《人民教育》第17期上發表,引起讀者強烈反響。文章以“美麗的‘陷阱’美麗的詩”“為了學生持久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學會360度的提問”“解開人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小標題徐徐展開,環環相扣,娓娓道來……揭示了一位教師之所以優秀,就在于她的教學執著于學科,又超越學科,從而進入到關聯著靈魂的教育境界。教師用心靈去感悟兒童的心靈、用真情去感染兒童的心靈、用智慧去啟迪兒童的智慧。
多年來,作為《人民教育》讀者、作者、學習者,當一篇篇自己親手撰寫的文章躍然在《人民教育》上時,內心充滿了溫暖與喜悅,這是我對教育的思考與表達,當一篇篇好文章進入眼簾時,我感受到了學習研究、不斷成長的力量。
2005年第17期的《追求教師職業生命價值》,記錄了我生命中教師工作的重要經歷,激發起我對教師職業價值的再思考;
2010年第19期的《我就這樣一路走來》,至今讀起來內心深處仍然會涌起動情的回憶,揮之不去,再次燃起對教育摯愛的真情;
2010年連續幾期刊登了我的團隊成員撰寫的《聽吳正憲講課》系列文章—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經驗對接的主體課堂……又一次激發起我們對好課堂的思考與向往;
2015年第6期的《團隊研修提高教師執教能力》記錄了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的研修探索,引發了我們對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諧、資源互補、共同發展”的研修文化的再思考;
……
謝謝你,給我溫暖與力量的《人民教育》。
(吳正憲作者單位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人民教育》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