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河南一網友分享一段在飲料柜前取飲料的視頻。男子稱其在某自助餐廳內就餐,他接連從冰箱內拿出好幾瓶飲料,但每一瓶都是山寨貨,名字還起得亂七八糟,令人哭笑不得。
1,自助餐的定價問題。
大家都吃過自助餐,就是那種只需要購買一種餐票,就能吃遍餐廳所有菜品的服務,所以一般票價非常貴,要不然能吃的人多了,餐廳肯定虧本。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來吃自助餐,可能是出于好奇心想體驗一下,也可能的確是喜歡吃自助時候的氛圍,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抱著吃到扶墻走的目標來的,但是這些人總歸是小數。
2,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
有人說,這些搞差邊球品牌名稱的飲料品牌一旦在全市場蔓延開來,不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嘛,這會嚴重影響那些知名品牌的生存和發展,商業秩序何在,商業道德何在?
殊不知在四六線城市的下沉市場中,這些山寨消費品牌打著低價的旗號,在商品質量本身沒有問題的時候,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是不排斥的,因為存在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大型商超這些品牌也進不去的,只能在小商小販的流通中賺取微利。
總結一下
山寨貨因為存在和知名品牌的市場競爭,注定是做不大的,但是基于下沉市場的需求,只要這些山寨貨,不是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買得起,商家有錢賺,那又怎么了,為什么要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