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毒教材”呢?起因還得從上海一所高校的女教授,在前段時間發布的一篇名為《我國中小學教材“缺失問題”和“十堰之痛”》文章說起。這篇文章主要圍繞著中小學教材所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首先這位女教授指出我國中小學教材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歷史虛無主義、科學謬誤、不當性教育等。
有時候未成年群體誤入歧途,往往都是因為教育體系在這方面的疏忽。然而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材當中所透露出的,有很多會誤導孩子認知的荒唐觀點,甚至還有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言論,讓這些教材成為了荼毒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蛀蟲。
比如教材當中赫然出現的性暗示。要知道中小學所使用的教材,受眾群體都是一些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他們對“性”缺乏一定的認知。因此我們國家對于“性教育”方面的缺失也一直都在完善,只是這些非常隱晦的性暗示內容,會極大程度上對這些孩子產生誤導。
有時候未成年群體誤入歧途,往往都是因為教育體系在這方面的疏忽。
其實早在這位女教授發布這篇文章之前,社會上有關于毒教材的事件就已經被揭露在老百姓的眼前。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他們本能的對于教育系統充滿信任,覺得教材的出版是通過權威機構審核的,肯定不會存在所謂“毒教材”的情況。
但是當一張張圖片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人們對于教育體系的信任也在一瞬間被擊碎。先是小學數學課本上公然出現帶有隱晦暗示的圖片,甚至宣傳錯誤的價值觀念。其次就是新華字典的變化,種種的真相擺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們不敢相信這還是備受信任的教育體系。
盡管國家這些年也在大力的整治教育系統當中出現的亂象,但是類似的事件依舊比比皆是,甚至越差越多,就像蹺蹺板一樣這邊按下去那頭又升起來。并且有些地區竟然還公然“指定教材”,要知道教材是關乎到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卻成為了收割利益的商業化手段。
那么在這些“毒教材”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人在操控?按照我們國家的對于教材方面的審核機制來說,是不會出現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因為每一本教材,要想最終出版的話,中間要經過教育部門的多重審核。那么是不是教育體系出現了問題呢?
從我們國家所使用的教育模式來看,確實讓很多唯利是圖的人看到了商機。因為在應試教育的方式下,教材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購買的。如果能夠左右教材的出版,那么這個利潤空間就非常龐大了。因此有不少人就把主意打到了教材上面,利用手里的鈔能力讓相關人員動搖了立場。
只要有內部人員的配合,在這種利益輸送的關系網絡里,這種“毒教材”也就一批批的出版了。然而拿到教材的學生,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在教材上寫下自己名字的時候,還不知道這背后有著多么殘酷而可怕的現實。家長們更是對此一無所知,在發現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還有一些貪圖名利的人,為了能讓自己的作品在最短的時間里被更多的人知道,就選擇了從教材下手。買通關系之后,無論作品本身是否達到相關的標準,也能夠刊登在教材上,成為廣大學子學習的內容。可見在利益的背后,受損的都是孩子的成長教育。
而對于給青少年輸送知識的教師群體,在這件事情上也難辭其咎。因為作為除了學生外每天接觸教材最多的人,如果在發現這些教材存在問題的第一時間,就趕緊向相關部門報備的話,或許就能夠盡可能地緩解毒教材的危害。
但很多教師不僅沒有理會這些荒謬的內容,甚至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將自己對社會的刻板印象以及偏見帶入到其中,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誤導。
因此無論是唯利是圖的商人,還是想要成名的作者,以及教育系統和教師團體,都無法從這件事情里撇清關系。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對這樣的現象引起重視,徹查毒教材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夠讓教育體系更加健康,重新獲得老百姓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