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正式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
據悉,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已分別實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據課程改革自身規律性要求,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完善,新的課程方案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
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哪些主要變化,對教學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完善培養目標
據了解,2021年4月至12月,國家教材委及其專家委員會審核通過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課程方案修訂后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了培養目標。修訂后的課程方案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其次,優化了課程設置。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
最后,細化了實施要求。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增加了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明確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職責、制度規范,以及教學改革方向和評價改革重點,對培訓、教科研提出了具體要求;健全實施機制,強化監測與督導要求。
根據修訂后的課程方案,義務教育階段有12門國家課程,地方、校本課程各1門,總共14門課程。按照總課時比例設置,小學一至二年級總課時為910,三至六年級為1050,七至八年級為1190,九年級為1122,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共有9522個課時。
專家表示,在課時比例設置中,語數外的學段課時量與以往的要求相比基本沒有改變:語文的總課時數達到20%—22%,數學為13%—15%,外語為6%—8%。另外,體育與健康的課時比例為10%—11%,科學的課時比例為8%—10%,藝術的課時比例為9%—11%,道德與法治的課時比例為6%—8%。
從課時比例來看,語文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數學緊隨其后,體育、科學幾乎并駕齊驅,外語位居第六。課程方案同時明確,小學階段開設英語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以在一至二年級開設,以聽說為主;初中階段開設外語,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
增設勞動課程
值得關注的是,從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
有專家表示,現階段的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從整體上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勞動技能不足的現象尤為突出:小學生不會剝煮熟的雞蛋、不會拿掃帚掃地;大學生讓家長定期到校洗衣服、請家政公司到宿舍打掃衛生等情況時有發生。在部分學生和家長眼里,學好文化知識就可以了,勞動教育無足輕重。此外,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勞動課程,但常常紙上談兵、形同虛設,這些都造成了勞動教育被弱化的情況。
據悉,新的勞動課程標準將勞動課內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三部分,并給出了每個科目在每一階段的內容要求。
勞動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課程分為四個學段,一至二年級為第一學段,三至四年級為第二學段,五至六年級為第三學段,七至九年級為第四學段。各學段任務和目標層層遞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在勞動課程內容結構中,除了清潔整理、烹飪、使用電器等日常生活勞動外,還包括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兩個可選項。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
新課標中規定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意味著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獨立課程。
專家認為,這為各地抓好對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通過引導中小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能夠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
強調育人功能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各課程標準基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
在課程標準的修訂方面,首先是進一步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于核心素養要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組織形式;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不同學科,根據各自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劃與分工協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要求。
同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還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此外,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描繪了育人藍圖,完善了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考試評價、課程實施等方面要求,充分考慮了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的差異,有助于引導各地和學校深化義務教育改革,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