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刻理解職業教育的價值意義。
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職業教育法第一條明確,“為了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就業創業,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可以說,“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此次修法的目的。什么是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該如何界定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日前,《中國商報·法治周刊》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長趙志群。
記者:您認為什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趙志群:我覺得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特別重要。職業教育法第一條明確提出“為了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即說明了立法的目的,雖然僅有13個字,但對整部職業教育法具有統領作用。
職業教育的質量首先應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教育界對教育質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關注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人,是大家的共識。高質量發展要關注的焦點是,職業院校到底培養出了多少高質量的學生?
在職業教育領域有很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項目和措施,但這些項目的本身并不代表高質量。比如從2019年開始,相關部門推出的“雙高”建設、教師團隊建設等項目,都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利好措施。但是一所學校實施了“雙高”,通過了項目驗收,它就實現高質量了嗎?再比如,一所學校培養了幾位國家級名師,或者完成了多少項國家級課題,就可以說是高質量了嗎?事實上,這并不一定意味著這所學校真正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記者: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
趙志群:一所學校有多少名高學歷老師、有多少經費,這是投入性指標。投入性指標最容易評價,但是其可參照度并不高。例如,占地1000畝地的學校看起來比占地100畝的更有實力,但是并不能保證,100畝校區學校培養的學生質量一定不如占地1000畝的。
所以,我們除了要關注投入性指標以外,還要關注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關注對產出和結果的評價。占地多少是投入,培養多少學生是產出,培養的學生質量如何則是結果。當然,最終能夠全面反映教育質量的,是學校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例如,我們說清華大學是一所好學校,為什么說清華大學好呢?是因為清華大學有占地6000畝的校園嗎?肯定不是,而是它培養的學生水平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清華大學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大,培養出了一些治國良才、科學巨匠、文化巨擘,他們對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評價方法上來看,對投入最容易評價,對學校產生價值的評價最困難。有時候,一些部門喜歡按照投入指標來評價,是因為對投入的評價最容易做到客觀。例如,看一所學校高學歷教師比例是多少、招收學生多少等等,這種評價是有偏頗的。
不同的人對質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一次我受南方某教育局的邀請,去一所當地“最好”的職業中學講課。我問:“為什么說這是最好的學校?”地方領導回答:“因為這所學校的高考升學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這所學校看起來真的不錯,如教學設備和管理以及學生的精神風貌等等都很好。但我的疑問是:升學率百分之百的職業高中究竟是不是一所好的職業學校?估計這至少不是好的職業學校的唯一標準,因為按照高考升學率評價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對教育質量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記者:什么樣的人才可以稱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人才?
趙志群: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應當突出就業導向,把受教育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作為重要指標,引導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樣的規定非常好,把受教育者的質量當成了重要指標。此外,職業教育法第三條還提到了“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這反映了有關部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職業院校質量評估的重點,即關注職業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一所學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對社會的影響。
盡管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大家對職業教育的高質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職業教育法將高質量定位到人、定位到學校培養的學生的質量,我認為,這為我們確立了正確的質量觀。當然,對于怎樣才是高質量的學生,對不同專業、不同人才培養層次的標準不一樣,評價方法也不一樣,這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總的來說,職業教育評價從關注投入,到關注產出、結果,最終到關注對價值的評價,這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本報記者 李海洋)
關鍵詞: 職業教育價值意義 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 國民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