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位媽媽的“自白”。
臨睡前,媽媽叫女兒刷牙,可是幾次三番的催促,女兒始終無動于衷。
【資料圖】
媽媽忍了又忍,終于按捺不住,對著女兒咆哮大吼。
女兒嚇得怔住了,隨后刷牙、上床睡覺,沒有哭鬧,也沒有說一句話。
半夜的時候,女兒突然在睡夢中哭醒,一邊哭一邊不停地喊“媽媽,媽媽,我聽話了……”
媽媽心疼不已,想到女兒連做夢都是自己發火時猙獰的樣子,又難過又自責。
早上醒來,媽媽向女兒道歉,女兒卻忐忑地說:“媽媽,你還愛我嗎?你說過,愛是很開心的事,可是你每次兇我,我覺得胸口這里好疼……”
這一句話,讓媽媽瞬間淚目:“我真是一個糟糕的媽媽。”
看到這里,我忽然覺得心疼,不僅心疼那個被吼后“好痛”的孩子,也心疼此刻懊悔無助的媽媽。父母給的三分脾氣,會造成孩子的七分傷害。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做到很難。社會學調查數據顯示,有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每次爆發以后,更多是感到愧疚,然而下一次怒火來襲,還是忍不住。于是,吼叫—后悔—再吼叫,循環往復。孩子越來越受傷,父母越來越無力。這是一把雙刃劍,在刺向孩子的同時,也扎傷了自己。01
吼叫的殺傷力,你想象不到
美國兒科學會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和打罵、侮辱一樣,會讓孩子的應激激素水平增高,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智力受損、精神受創。繪本《大嗓門媽媽》,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被吼時的心理歷程。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小企鵝大吼大叫時,小企鵝的身體被震得四分五裂。他想尋找,可眼睛在宇宙里;他想大喊,可嘴巴在山頂上;他想飛翔,但翅膀在雨林里;肚子掉進了茫茫大海,屁股淹沒在嘈雜的城市,只有雙腳依然不停地奔跑……兒童心理學博士托德說,小企鵝身體被分裂的6個部分,其實象征著孩子的6種心理特征。腦袋代表注意力:他們會變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注意力一點都不集中,根本記不住你說的內容,只會記住你兇過他;肚子代表軀體感覺:腸胃翻江倒海,身體很難受;翅膀代表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已經被破壞,需要一個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否則會感到絕望,只想逃跑;嘴巴代表語言:他想告訴你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可是語言被禁錮,只能像山一樣沉默;屁股代表自我評價:尾巴被指指點點,孩子不斷被否定,最終變得懦弱和不自信;雙腳代表情緒:想要逃走,可是沒有方向、沒有力量,只能迷失在荒蕪的沙漠中。
教育專家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一書中說:“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始終觀察著我們,把我們當做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獲愛與改正的動力?!?/p>網上有個帖子,一個女孩說,小時候媽媽脾氣很急,一不高興就吼人。一開始,她只是覺得害怕,后來試著講道理,反而換來更大聲更惡毒的辱罵。最后,她終于找到一個對抗的方法——對吼,媽媽一吼,她就回吼,聲音比媽媽還大;媽媽摔碗,她就踢沙發??粗鴭寢審男沟桌锏綗o計可施,再到偃旗息鼓,她嘗到了勝利的滋味,也漸漸養成了和媽媽同樣的性格。吼叫,從來不是教育,而是一種情感虐待。你越吼,教育效果越差。
02
好的父母,并不是戒掉了情緒
有人說,成熟的成年人,早已戒掉了情緒。其實,父母最不該戒掉的,是情緒,因為壓抑的情緒,是一種劇毒。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是戒掉了情緒,只是學會了怎樣面對;真正有溫度的家庭,不是沒有紛爭,而是懂得了如何取舍。01
覺察憤怒的來源。
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庇|發父母吼叫的,常常不是孩子太淘氣太難教,而是因為對孩子的失控感,讓父母感覺無能為力,只想用怒火來強迫孩子順從。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識別:到底是我們無知不懂孩子,還是孩子真的罪無可恕。心理學家賀嶺峰分享過他和女兒的一件事。女兒數學考砸了,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訓了一頓,他很不開心?;丶液?,面對女兒忐忑的目光,他半句沒提成績,只是平靜地說:“老師說你的卷面比以前整潔了,希望以后認真審題、多驗算。”他說:“老師的情緒是她的問題,我的情緒是我的問題。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我女兒的關系?!?p>02憤怒的時候,等一等,數到12秒
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說:“研究表明,暴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辈灰谇榫w糟糕的時候教育孩子,深呼吸,數到12秒,你也可以成為溫和理智的父母。03
改變“吼”的內容,并做好“災后重建”
有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因為孩子行為不當,而對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對孩子影響不大。比如:“我剛剛收拾了玩具,現在又變得亂亂的了!”但如果大聲吼叫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貶低和責備的時候,將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比如:“你笨得跟豬一樣!”“你永遠都做不好!”偶爾的“吼叫”,并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創傷,關鍵在于“因何而吼”、“如何吼”。在吼完孩子后,也不要忘了,及時對孩子說一句:“對不起,是我錯了,你可以原諒我嗎?”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在每一次的憤怒中成長,是父母一生的修行??催^一個親子節目,其中有一幕,記憶猶新。媽媽把孩子吼哭后,去找孩子談心,她問孩子:“媽媽每次生氣罵你的時候,你恨媽媽嗎?”孩子說:“恨呀。我就想你快點離開。”“那你為什么不跟媽媽說呢?”“我怕你沒面子。”媽媽的眼眶濕了,問:“媽媽往前走一步,你就往后退一步是不是?你下次想不想媽媽往前走的時候,你也往前走,不退了?”孩子說:“我不想。”“為什么?”“因為我覺得我太沖動的話,怕又頂嘴,頂嘴你又往前走,往后面退才是很好的。”媽媽忍不住淚崩:“為什么媽媽都不知道的事情,你都知道往后面退才好啊……”這個小女孩,戳中了所有人的心:原來,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比我們更懂得,什么是愛。父母愛孩子,常常悄悄加了砝碼;只有孩子的愛,無須刻意練習,卻從不會放棄。我們兇他吼他,他就退一步;我們勾勾手指,他就往前撲。愛的如此純粹,愛得毫無保留。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無論發生什么,永遠都被愛包圍?!眲e再吼那個小小的孩子了,如果可以,多給他一點擁抱。
別忘了,他也是第一次當孩子。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系,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