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國神公司發展中最亮的顏色。
從新疆戈壁灘上成排的光伏板,到內蒙古廣袤草原上旋轉的風力發電機組,再到山西黃河岸邊鳥語花香的電廠,該公司心懷“國之大者”,踐行使命擔當,在神州大地上“開發能源的金山銀山,再造環境的綠水青山”。
逐綠:“綠電”送萬家
2024年11月末,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溫泉鄉迎來一場大雪。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被厚厚的白雪覆蓋,美得像一幅畫。
可國神公司岢嵐光伏工程項目負責人趙孔友沒心思欣賞這難得一見的雪景,眉頭緊鎖。
“這可咋辦!”眼見雪還不停,趙孔友忍不住和工程管理組組長喬旭光說,“項目建設正是關鍵時候,這雪下得不是時候啊。”
該項目是國神公司在山西省內首個集中式光伏項目,交流側裝機容量100兆瓦,直流側裝機容量124.49兆瓦,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1.9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省標煤5.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17萬噸。
項目的送出工程長26公里,從趙孔友所在的項目部到最遠標段,一路要沿著盤山公路行駛,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下了雪,山路更不好走。
“老喬,送出工程眼看著就要完工了,咱無論如何要在入冬歇工前完成這重要節點。”趙孔友說。
“做好安全措施,咱干。”喬旭光回答。
別看喬旭光今年已經56歲,干勁可不輸年輕人。決定要按計劃推進工程后,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帶上保溫壺和泡面去盯現場,反復檢查工程安全質量。室外氣溫本來就低,山上的風又大,風一來,直往人衣服里鉆,讓人冷得直打哆嗦。就這樣,喬旭光一忙就是一整天,天天摸著黑下山。
“公司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必須把這個項目干好了,苦點累點都不怕。”喬旭光說。
頂著風雪,好不容易完成了送出工程,新問題又來了。
2025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以6月1日為分界,對新能源項目實行“新老劃段”,存量與增量項目差異化入市。岢嵐光伏項目在政策節點前并網將更有競爭優勢。
“搶時間就是搶效益,必須提前并網!”趙孔友立下軍令狀,帶領項目部“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在保證施工安全、工程質量的同時,通過專人協調手續辦理、補充施工人員、增加作業機械、無人機輸送光伏組件等措施保障項目按節點推進。喬旭光也沖在了一線。
山西冬天的風雪寒冷沒有擋住“國神人”的腳步,而另一邊,新疆夏季的烈日炙烤也難不倒他們。
2023年7月,在毗鄰吐魯番火焰山的哈密市東南103公里處,國神哈密煤電公司100萬千瓦多能互補新能源項目正在加緊建設。此時的戈壁灘,每日最高氣溫超過了45攝氏度。
在“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有一道嬌小的身影特別引人注意,是哈密煤電新能源分公司生產運營部專責魏莉。她是一名女同志,原本只是負責工程文字材料的編制審核等工作,并不需要扎在現場。
“項目建設進入關鍵期了,分公司剛成立不久,全員上陣也才37個人,每個人都有大量的工作,我雖然是女職工,但我也是黨員。”魏莉說道,“現場缺人了,我肯定是要主動上的。”
嬌滴滴的小姑娘都不怕辛苦不怕熱,男子漢們更沒有退縮的道理。高溫“烤驗”下,項目建設人員揮汗如雨,緊盯設備到貨,開展安全檢查,維護工程質量,衣服濕透了不久就被灼熱的陽光烘烤干,又濕透又烤干,白色鹽漬一圈一圈暈開來,鋪滿后背。
當這個夏季進入尾聲,項目建設的各節點任務也陸續完成。藍色的光伏矩陣一眼望不到邊,白色的風機傲然矗立迎風轉動,哈密20萬光伏項目和80萬風電項目按期投產發電。
可采九天之光,可馭八面來風。國神公司“追風逐日”,從火電的技術大拿轉變為新能源的建設能手,構建多元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在新疆,國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基地項目哈密1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和豐30萬千瓦光伏項目順利投產;和豐50萬千瓦風電、準東60萬千瓦光伏項目有序推進建設;
在內蒙古,德日蘇風電場高效運行,成為近兩年蒙西巴彥淖爾地區唯一一家蟬聯“5A”級優勝風電場稱號的場站;
在陜西,府谷200兆瓦風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
截至目前,國神公司已建成投產風電、光伏、儲能等項目總計250萬千瓦,年發綠電50億千瓦時,讓清潔能源跨越山河,走進千家萬戶。
護綠:礦山“煥”新顏
一邊是轟鳴的重載礦卡,另一邊是綠油油的大豆種植基地,能源和農業和諧共生的場景,在我國東北“糧倉”悄然出現。
在黑龍江省寶清縣,寶清公司朝陽露天煤礦在當地是出了名的“不務正業”,職工不見產煤,卻天天在地里忙活,煤礦排土場不見塵土飛揚,霸屏的卻是一片綠油油、長勢好的農作物。
“我們種的是大豆,足足400畝,這片土地經過腐植酸改良,肥力比別處的要強,今年又是好收成。”6月15日,復墾田間,該公司黨建部工作人員姜曉雨捧起一抔黑土向筆者展示,“看,我們改良后的黑土地,顏色比周圍的農田要深。”
朝陽露天煤礦產出的褐煤水分高、熱值低,作為電廠燃料是讓人頭疼的“劣質煤”。2021年,寶清公司發現這樣的“劣質煤”卻能提煉出一種提高土壤活性、促進作物生長的物質——腐植酸。該公司轉變發展思路,自主創新,支持技術團隊以自產褐煤為原料,研發出了一系列腐植酸生產工藝,并應用于排土場復墾,剩余煤炭殘渣還可繼續用于發電,真正做到物盡其用,變黑色能源為綠色經濟,以工業創新反哺農業發展。
今年5月份,這座“不務正業”的煤礦成為全國首個通過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新標準驗收的露天煤礦,也是黑龍江省首個達到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一級的露天煤礦。
礦山“煥”新顏,在陜北黃土高原、黃河幾字灣的府谷縣又是另一番圖景。
走進府谷公司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點——西堯溝農業示范園。遠處,連綿不絕的生態林枝繁葉茂、隨風起舞,成群的鳥兒追逐盤旋、盡顯生機;近處,村民在梯田和大棚里忙碌,高興地哼著陜北民謠,一排排黃瓜掛滿枝蔓,一顆顆香瓜長勢喜人,大棚外停滿了等候裝運的車輛。
“過去,這里風沙肆虐、植被稀少,農作物難以成活,如今卻宛如江南水鄉。鄉親們都感慨‘府地’變‘福地’了。”府谷公司黨建部主任張慧升笑著說道。
變化得益于府谷公司“萬畝農業示范園、十萬畝生態林”項目。該公司與地方政府攜手,以山水林田系統治理為目標,按照“頂部綠色種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護”的思路布局,探索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
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開展后,環境一天比一天好,也為村民家門口創業提供了條件。
長期在外謀生的段偉,去年回到家鄉承包了幾個大棚,通過種植小瓜、蔬菜每年增收2萬多元。“政府和企業開發的示范園項目,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不僅收入不錯,還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兩全其美。”段偉高興地說道。
步入距離示范園一公里的西堯溝移民新村,更能感受到村民滿滿的幸福感。“56戶、289名村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農村‘別墅’,新村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三道溝鎮鎮長王建興介紹道,“變化最大的還是鎮上的中學,新建了師生宿舍樓、操場,還給配備了現代化教學設備,孩子們都很高興。”
在廟溝門鎮初級中學的閱讀室里,陽光灑在一排排整齊的書架上。在這寬敞明亮的閱讀室里翻看自己喜歡的書籍,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余活動,他們在閱讀中開拓視野、啟迪心智、潤澤心靈。
“碳”綠:探尋“點金術”
“電廠煙氣不外排,注入地下煤層用于防火,給煤層打上‘鎮靜劑’,減少廢氣排放的同時守護煤礦安全。”這個看似“腦洞大開”的想法在國神哈密煤電公司成為現實。
2024年2月,該公司在全球首創“電廠煙氣注入煤礦采空區封存利用一體化關鍵技術與應用”,并且在所屬單位花園電廠、大南湖一礦實現了工業化應用。
“難點在于找準合適的煙道開口位置。這個位置不能離煙氣出口太近,否則煙溫高,煙氣含氧量不好控制,但也不能太遠,要不施工難度大。”哈密煤電公司大南湖一礦通風辦公室主任曹景軒介紹,“我們和技術專家進行了多輪的試驗論證,最終選定在距排煙平臺30米處開口,將電廠排出的煙氣經處理后注入煤礦井下采空區。”
2024年6月,項目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鑒定,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榮獲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利用的“點金術”,在國神公司可不只這一項。
在府國神谷公司,高堿粉煤灰固碳注漿防滅火項目中試系統已經成功運行。這個系統可以將電廠粉煤灰和礦井水制成漿液,接入電廠煙氣捕集的固化二氧化碳,然后輸送至煤礦采空區,同步實現粉煤灰固化二氧化碳、粉煤灰注漿防滅火和礦井水循環利用,蹚出了一條煤電一體化企業在電廠粉煤灰固廢處理、碳捕集、煤礦采空區防滅火方面綜合利用的新途徑。
“下一步,我們要把這個項目進行工業化系統應用,可以實現年利用粉煤灰50萬噸、年固碳3萬噸,礦井廢水與電廠粉煤灰零排放的目標也將達成。”該公司煤礦生產技術部副總工程師高林君介紹道。
另一邊,國神河曲電廠作為集團第二批先行先試“無廢企業”,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單位成立課題小組,創新構建了高鹽廢水零排放與鹽資源化集成技術,實現電廠廢水零排放,年可節約原水150萬噸。該項目榮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4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我們研發出了抗污染選擇性分離膜技術,可通過分級分質處理工藝,將高鹽廢水中的鹽類物質進行高效分離并資源化利用,兼具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項目負責人蔣勇說道。
能源產業低碳綠色轉型,技術創新是關鍵。國神公司基于“煤電聯營”核心優勢,狠抓科技創新,促進節能減排,在產業協同創效、降碳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2024年,獲得發明專利88件。
逐“綠”而行,向“新”而興,國神公司以產業為筆,蘸上綠色顏料,在美麗中國的畫卷中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