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正午,一架載著醫療樣本的無人機從杭州西湖畔的市一醫院起飛,16分鐘后穩穩降落在13公里外的城北院區。螺旋槳停轉的剎那,迅蟻無人機的總飛行里程悄然突破200萬公里——相當于繞行地球50圈的距離。
這200萬公里,不是沙漠或海洋上空的直線測試,而是穿行在城市樓宇間的真實商業飛行。自2016年浙江安吉開通中國首條無人機郵路起,迅蟻及其“飛快城市聯盟”的30余個城市合作伙伴,已在50多座城市上空織出2000余條航線。
在哈爾濱零下30℃的寒夜,無人機載著救命藥品穿透風雪;在新疆阿拉爾,頂著六級狂風10分鐘完成急救藥品運輸;海南瓊中縣的山區,無人機串聯起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構成205公里生命網絡。這些航線避開擁堵的地面交通,以每分鐘1公里的速度重構了城市物流的時空邊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醫療急救:低空物流的生死時速
醫療場景成為無人機物流最具說服力的試驗場。合肥市婦幼保健院的產房里,一位羊水栓塞產婦命懸一線。15分鐘內,無人機七次往返血站,將超過10000毫升救命血液空運到醫院。同樣的場景,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無人機正載著血樣飛越樓宇,九分鐘完成院區轉運。
“當血液樣本的運輸時間從40分鐘壓縮到9分鐘,病理診斷效率提升的不是百分比,而是生命存續的可能性。”一位醫療從業者如此評價。
醫療無人機的秘密在于精密設計。搭載±0.5℃恒溫箱,確保血液活性;分布式駕駛系統實現1人監控10機運行。目前全國300余家醫療機構引入無人機物流,從跨院區物資配送到血站調度,再到醫共體“毛細血管”的打通,一條空中生命高速路已然成形。
無人機物流:從概念驗證到商業落地
2016年浙江安吉的無人機郵路只是起點。隨著2019年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首個城市無人機運行牌照,迅蟻加快無人機物流的商業驗證。
杭州美塘廣場的盒馬專送航線,每日穩定配送超40單;巢湖姥山島的居民每天接收無人機投遞的藥品報刊;閃送、餓了么等平臺的中長距離配送需求正在被重新定義。5-20公里的城市配送半徑,這個傳統人力運輸的痛點區域,正成為無人機最具性價比的舞臺。
200萬公里里程的達成,30余家城市合作伙伴功不可沒。“飛快城市聯盟”采用城市合伙人機制,吸引地方資本與運營力量加入,形成分布式網絡。這種去中心化模式,讓無人機物流避開了互聯網巨頭慣用的流量壟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