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話題沖上了熱搜榜#九成受訪者稱被父母語言打擊過#。
調查對象是2000多名18~35周歲的青年,居然有90.6%的受訪者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
而且45.4%的受訪者認為,這種打擊持續到中學。
【資料圖】
那打擊式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今真的到了驗收的時候了。
高達59.7%的受訪者認為打擊式教育讓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多少中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擊下長大的?
解釋就是頂嘴;
沉默就是耍脾氣;
哭就是矯情;
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比自家的好;
反正孩子怎么做,都是錯的......
可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真的好嗎?
還記得之前西安市一個小女孩跳樓身亡,只留下作業本上一句話的遺言:“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原來,事發當天,女孩來不及寫完老師布置的一篇作文,她就覺得自己很失敗。
自責絕望之下,她選擇縱身一躍......
就像弗洛伊德說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攻擊自己,除非他經歷過不斷被否定、被攻擊的童年。
打擊教育,只會把孩子打趴
生活里經常會看到這種奇怪的現象:
夸別人孩子時,父母張嘴就來,但到了自己孩子那里,總覺得要多敲打才對,不能讓孩子飄了。
殊不知,你批評孩子什么,他就朝著批評的方向去發展。
1939年,美國愛荷華大學語言研究小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個孤兒,來進行一項實驗。
實驗的方式是不斷打擊這些孩子,只要他們開口說話,就指責他們說話結巴。
你猜怎么著?一段時間后,本來伶牙俐齒的孩子,變成了真正的結巴,并伴隨一生!
一個當年參加測試的孩子,在74歲時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責這個惡魔實驗——
“你毀了我的一生,我也許會成為自然科學家、考古學家或總統。
可是,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孩子最初的自信心和價值感完全依賴于周圍人的評價。
長期的打壓只會讓他們錯誤定位,以為自己就是這么差的人,更容易破罐破摔。
父母永遠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格。
更有甚者,會在日復一日的打擊中埋下對父母的恨。
知乎有個提問“自殺是什么”底下,有個精辟的回答。
他說,小孩自殺,有一部分的心理,是報復。
跳下去的那一刻,是知道自己會傷害父母的。
孩子要用自己的命,換父母的痛哭流涕,換父母的輸。
選擇自殺,只因他們太過于弱小,沒有其他方式懲罰父母。
只有通過這么極端的方式,讓父母看到自己的脆弱,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
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
我在養育兩個娃的過程中,也險些犯了這樣的錯誤。
我家哥哥做什么都很麻利,寫起作業來從不用人催。
而弟弟則是個慢性子,寫作業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話說了:二寶什么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學學。
幾次之后,二寶的明顯變化是,更慢了。
我趕緊找老人私下開了個會,跟他們說千萬不要再說弟弟慢了,否則只會越來越慢。
我給弟弟準備了計時器,每天寫作業讓他給自己計個時間。這樣既對時間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我總是說:二寶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鐘!
這樣的鼓勵,讓弟弟越來越專注,速度也明顯提升上來了!
就像《正面管教》創始人德雷克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都會越來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來自父母的反饋,假如始終都無法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他會認為那就是事實。
甚至,他們會始終認為自己是被審視的一方,從而害怕權威,不懂得和權威者相處,不懂得主動索取,容易表現得唯唯諾諾。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養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萬別吝嗇你的贊賞。
先做病人,再做醫生
可是話又說回來,孩子豈不是說不得了?
當然不是。
許子東在《圓桌派》里說過一句話,深以為然。
他說討論問題,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醫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是先學著做個孩子,再去想如何做父母。
和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錯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時,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例如之前我發過孩子閱讀障礙的文章,有個姐妹半夜給我留言原來自己這么久都錯怪孩子了,也沒再強迫孩子了。
之后神奇的事發生了,自從和孩子講了他可能閱讀障礙這件事后,孩子居然更愿意花時間在閱讀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長,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這里的“溫柔以待”不是一味的夸贊,這會演變成敷衍;
更不是一味的挑錯,這可能是一種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體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潛力,幫孩子一起克服弱點和盲區。
畢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劇傷害,而是促進成長。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容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關鍵詞: 打擊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