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認為孩子要承擔什么責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可能不少家長會回答:
“孩子的責任就是好好讀書、乖乖聽父母的話。”
如果你還是這樣認為的話,不妨先來看看近期的兩條新聞。
1月5日,江蘇南通。梁女士一家三口在一商場選購四件套。十歲兒子在工藝品區玩耍,不慎摔碎一價值1400元的盤子。
梁女士稱,當時兒子也嚇暈了,翻看監控發現只有兒子一個人在那兒,就讓店員報價了,商場最后給打了折,讓他們賠償了1040元。
孩子爸爸說,是自己的責任,不要找理由,教育孩子要有擔當。梁女士說,非常贊同老公的做法,這件事是可以影響孩子一生的。
1月3日,某地一女子在商場試衣間試穿新衣,兩名男童多次掀開試衣間門簾,這名女子制止無果,有些生氣。
家長聽聞后,嫌女孩態度不好,與女孩發生爭吵并辱罵女孩,還搶奪了女孩手機。雙方都報警,現在這件事正在處理中。
兩件事,起因都是孩子,家長處理的方式卻完全不同。
作為一個為孩子成長負責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會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教育孩子勇于承擔錯誤,并以此類推,給孩子劃清是非標準、對錯邊界。
就像孩子打碎盤子這件事,孩子父親的做法就很理智。當盤子打碎后,這位爸爸在確定了是男孩的責任后,干脆利落地拿錢賠償,以此告訴孩子,什么叫敢作敢當。
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先生曾說:責任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子女。一個盤子一千多元,確實不便宜。但孩子的家長沒有因此辱罵孩子,也沒有跟店員推諉責任,而是爽快地賠償。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如果家長遇事逃避,做錯了事情總想著推卸責任,又怎能教育出一個勇于擔當的孩子呢?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家長自己首先要是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
前段時間,山西白求恩醫院的醫生盧海忠支援湖北,他的妻子需要獨自在家照顧兩個孩子。
體諒到媽媽的不易,他的大兒子跳跳,懂事地幫媽媽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他幫媽媽哄弟弟,教弟弟看書,更甚至幫媽媽洗碗,6歲的他連碗槽都夠不到,于是站在一個小凳子上用稚嫩的雙手洗碗。
在問到爸爸去哪里了,跳跳可愛地說:我的爸爸出差「打老虎」了。
小小年紀已經擁有了責任心,明白爸爸不在,媽媽很辛苦,于是在媽媽需要的時候,力所能及地幫媽媽分擔。
而一個有擔當的孩子,就像著名高級育嬰師齊麗娟說的:「他會在生活中會去幫助別人,從而奠定自己的好人緣,也會使自己更加優秀,讓別人被自己吸引。」
那些真正有責任心的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從不會躲在父母的身后,而是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戰勝自己的依賴,這樣的孩子才是有未來的孩子。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卻常常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為孩子進行辯護,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態度。
孩子再小,也不是犯錯的理由。而且,孩子小,家長有監護責任。家長沒有盡責就要認錯、賠償,并現身說法教育孩子。
孩子犯錯是常事,此時正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的好時機。家長要引導孩子反思原因,告訴他勇敢地承認錯誤并承擔后果,讓孩子想辦法補救自己所犯的錯誤。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長大后必然能在社會上勇挑重擔。
未來真正的競爭是責任心的競爭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能承擔多少責任,未來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對孩子來說,未來真正的競爭,并非是智商的競爭,而是責任心的競爭。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幫孩子丟掉依賴,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
責任感的培養要遵循一條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
因此父母對孩子進行責任感培養時就要從家庭開始,從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
日常小事有很多,如吃飯、穿衣、洗手、收拾玩具、掃地、擦黑板、在家收拾碗筷……對于這些小事父母都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引導孩子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應該告訴他盡責做好,不要敷衍應付。
父母以身作則,做有責任感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孩子會從父母的言談舉止中進行觀察、總結,然后學習,因而父母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做有責任感的父母。
比如,爸爸媽媽對家務事分工明確,積極主動完成;對工作認真負責,不遲到早退,有追求有擔當,不斷爭取更大成就和榮譽;言出必踐,對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認真兌現等等。
家長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孩子來說是一面鏡子,父母的責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心。
讓孩子懂得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后果
有個小男孩在電梯里撒尿,鄰居們察覺后調取監控錄像將其找到。
男孩媽媽得到消息后沒有護短,也沒有為兒子開脫,而是主動在業主群里真誠地向鄰居們道歉,并稱已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孩子認識到錯誤后將承擔電梯轎廂一個月的清掃擦拭工作,以換取鄰居的諒解,為自己所犯錯誤買單。
小男孩寫下檢討書張貼在電梯內,每天準時為大家打掃電梯轎廂,從不敢懈怠。
母子倆的做法,得到了鄰居的肯定和諒解,這次“搗蛋行為”最后帶來的結果反而是溫情的。
“熊孩子”家家都有,犯的錯也是千奇百怪,很多家長氣到捶胸頓足,哭笑不得。
其實,人生從來不怕犯錯,對孩子來說犯錯正是成長的好時機,而在此過程中,家長給與什么樣的引導和教育,才是孩子能否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助力成長的關鍵。在這里,想告訴大家的是:百次說教不如一次承擔。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習慣,容易讓孩子成為自私的人,而自私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能力,會限制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因此,想要孩子身心健全地發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取得事業成功,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