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利用AIS大數據實現船舶交通流可視化”“利用多尺度水上目標智能感知與識別,實現智能化瞭望,增加航行安全性”……12月28日,記者從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廣州航標處(簡稱“廣州航標處”)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該處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研究,助推導助航服務轉型升級。2022年,2項科技項目分別獲得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和三等獎,申請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
據了解,廣州航標處自主開發的《AIS大數據船舶交通流可視化系統》,具有船舶截面數據統計、船舶核密度圖繪制、區域船舶流量統計、船舶軌跡快速回放、航道自動提取等十大功能,數據分析結果快速準確,可視化效果極佳。利用該系統,為海事局、規劃研究院等部門提供了廣東重點水域多個時間區間內的船舶分類航行航跡圖和數據統計。利用這些數據,海事部門完善了廣東轄區重點水域沿海船舶航路規劃,并能夠查找標繪商漁船碰撞事故、海上風電等風險點。同時還為海上走私、販毒的調查取證、海上工程勘察設計、航線規劃調整、瓊州海峽定線制規劃等工作中提供形式多樣的數據分析服務。
隨著AIS-SART(AIS搜救定位裝置)和AIS-MOB(AIS個人便攜應急示位標)納入IMO的強制配置要求,兩種設備在船舶和船員遇險后的救生搜救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廣州航標處建設了AIS應急示位裝置報警監視系統,系統基于南海海區AIS岸基系統的實時AIS數據和海區航標集中值守24小時值班資源,及時接收設備定位信息,通過圖像、聲音等多種方式第一時間提醒值班員發生了遇險報警,并持續跟蹤記錄設備定位信息。值班員判斷確認后將遇險信息轉報給海上搜救中心或相關單位,開展遇險通知、持續跟蹤等后續工作。
2022年以來,廣州航標處還組織開展了《新型海底錨定裝置》《南海海區智慧綜合顯示系統(一期)——集中值守一體化平臺》《“陸海空天”體系下的大灣區無人機智能平臺》《珠江口航標助航指南》等課題、項目研究和刊物編寫工作。2022年,廣州航標處《多尺度水上目標智能感知與識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榮獲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借助這個系統,我們可以實現‘智能化’瞭望,更高效地降低安全隱患,增加航行安全性。”廣州航標處處長李忠介紹,該技術通過視覺的方法對港口、內河航道的監控圖像進行處理,識別出場景中是否存在船舶,船舶的位置、船舶的身份信息。
該項目開發了水面目標多尺度檢測、認知平臺和智慧海事視覺感知系統,形成了水上視覺感知的成套技術體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對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港口航道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了解,該項目已在廣東、海南、江蘇等地成功應用,其中項目成果已經在一些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成功應用,目前在水上目標檢測與智能海事監管方面取得的間接經濟效益達到658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