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翠海道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簡稱“中山管廊項目”)三工區管廊試驗段和四工區橫八涌過河段管廊,是兩個“網紅”打卡點,該項目由中交二航局建設。由此經過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建設者是在用“繡花功夫”建造城市管廊。
中山管廊全長9.2公里,主要包含4個艙室,是將寬11.35米、高4.5米的巨型混凝土箱體均勻分隔成4個空間,分設為污水艙、燃氣艙、高壓電力艙和綜合艙。每個艙室除了基本功能外,還都按照設計規定預留了自用層。站在標準段管廊前往里看,管道鋪設十分飽滿的綜合艙,管道布局、點位預留、管線排布等橫平豎直,與傳統地下管網臟、亂、差的形象完全相反。站在綜合艙內,根本不用彎腰低頭,整個空間干爽、整齊,艙體四壁涂上了具有防潮、防火功能的專用涂料,頂部照明燈筆直成一線向遠處延伸,即使一個人走也不會有壓抑感和恐懼感。中山管廊集中電力、通信、給排水、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有了這樣的地下管廊,“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將不復存在。
這里管與管之間的縱橫間距,都是以毫米卡控的!項目部根據智慧工地建設要求,堅持“智慧建造、價值共贏”的理念,深入發掘BIM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和潛力,在項目建設初期,就以BIM為中心媒介,依照設計圖紙,對整個管廊項目進行了三維建模,所有管線、點位均納入了BIM集成平臺進行精細化管理,所有已建成的部分都在集成平臺有對應數據,為后期智慧化運營打下基礎。
防水是項目質量管控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把軟得像“面條”一樣的止水帶平整地預埋在管廊混凝土中,是個技術活。為了確保防水效果,他們反復做了多次試驗:把止水帶拉直環繞,力度稍微不均,就容易拉傷;直接松散鋪設能夠保證止水帶壽命,但稍不留神,就會有折疊,或者看起來很平但一受到混凝土漿料的擠壓也會出現卷邊;雙面搭接時,如果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搭接部位又會呈現空鼓,從而帶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隱患……能想到的辦法他們都試驗了一遍,經過多方調研和現場試驗對比,雖然鋼邊止水帶的施工工序和難度與橡膠止水帶相比,都增加了,但是,焊接在鋼筋上的鋼板能夠較好地保證止水帶的平順,澆筑混凝土時,能更好地貼合接縫。經過反復論證和溝通,鋼邊止水帶施工方案通過多方審核,付諸實施。
據悉,該工程是中交二航局華南地區目前最大的城市管廊項目,其中道路及綠化工程下穿深中通道延長線,將于本月底竣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