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選校君聽一個4歲半男孩的媽媽訴苦,小朋友已經讀了1年多的國際幼兒園,但爸爸和外婆堅持從下學期開始,要放棄國際幼兒園,轉讀了公立,并且不打算繼續讀國際小學。
媽媽在講這件事的時候,語氣既無奈又不甘,但是家庭會議投票輸了,只能再找機會徐徐圖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她希望兒子將來可以讀TOP30的國際名校,既是彌補她自身的遺憾,更是希望兒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而且,她自身年入就有100萬左右,老公比她賺的還更多一些,完全有條件供孩子一路走國際教育這條路。
外婆拒絕國際教育的原因是,一年學費十幾萬,啥也沒教;孩子爸爸的理由是,從小就上美式課程,將來會沒有民族認同感,以后就不回國了。
選校君發現這是家長們普遍存在的疑慮,今天就來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這兩個原因真的是不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的真正原因嗎?
01
1年花6位數學費,啥也沒教!
先來說說這位外婆的理由,老人家覺得國際幼兒園一年的學費十幾萬,外孫卻連拼音都沒學會。
鄰居家讀公立幼兒園的小朋友,拼音背的滾瓜爛熟,而且已經開始背99乘法表了,自家孩子這不是在學習上拉下了很多嗎?至于英語,外婆也聽不懂自家外孫是不是說的更好。
這種“啥也沒教”的幼兒園,在長輩看來就三個字!
這充分體現出了中外教育理念的根本不同。
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在不斷改革,加大素質教育的部分,但中國的科舉制度從1300年前就開始了,其思想影響至今仍影響著家長們,認為學習就是為了獲得高薪職業,為了名利。
而國外的教育體系,大部分是實施“通才教育”或“全人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側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鼓勵學生了解生活的知識、懂得商業的運作、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側重培養學生更有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貢獻。也因此,從整體看,學科知識的培養相對弱化。
我們來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
傳統幼兒園教孩子認識貓科動物,就是拿一張掛圖,老師在上面教,孩子在下面聽。老師說“這是老虎,tiger”,孩子在下面跟著讀“tiger”……
而在國際幼兒園,老師給孩子看同樣的照片,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些“大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比如體型、毛色、耳朵等,然后表達自己的發現,最后老師再揭曉答案,講解其中的理由。
6位數的學費究竟值不值,考驗的是家庭教育理念。選校君認為教育理念的沖突,沒有絕對地對與錯,完全取決于現實的具體情況。
02
缺乏民族認同,以后就不回國了
絲絲老公反對孩子繼續讀國際幼兒園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學費貴,相反他同樣支持孩子將來出國留學。
但是他擔心孩子這么小就開始進入國際教育體系,會缺乏中華文化認同,將來大學出國之后,沒有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后不回國了,這是他堅決不能接受的。
媽媽對此并不茍同,說她兒子跟著外公看《亮劍》,站在沙發上大喊“打倒小日本”,爸爸完全是在杞人憂天。
孩子雖然接受的是國際教育,為了一些測試還會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但同時國際學校都開設中文課程、雙語項目,在雙語學校,還會學習義務教育課程。并開展各種中國文化課外活動,定期舉辦詩詞大會、中國文化節等活動。
像蛇口外籍人員子女學校(SIS) 已經在 2022-2023 學年推出小學 1-5年級中文雙語課程項目(CBP),學生將用普通話進行教學,課程以40%的中文輔導時間和60%英文學習時間組成,為學生營造沉浸式的雙語學習體驗。
而且,孩子在中國生活,身邊無時不刻都充斥著中國文化,而且通過不同思維方式的訓練,他能用另一種視角更客觀的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只要家長正向引導,民族認同感不是問題。
根據極光調研的一組數據,00后比90后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偏好更加濃重。國際視野與傳統文化認同,從來都不是相沖突的,反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加深理解。狹隘的民族主義,才是民族自信心最大的阻礙。
同時,數據顯示,2021年留學生回國就業的人數是104萬,2022年是77萬,回國就業比例均超過85%,另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在海外升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選擇移民不回國的比率極少。家長們完全不必為此過度擔心,甚至因此切斷孩子國際教育路線的計劃。
選校君上面也提到,國際教育側重培養學生更有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貢獻。學生在國內國際學校參與的公益活動是在為中國做公益;所做的課外研究項目,研究的是中國的人文地理;將來回國工作,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借鑒別國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建設祖國。
03
如何說服家人不要放棄?
針對這位媽媽的情況,選校君也給出了一些小建議。
比如,多帶家人參與孩子的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了解孩子所做的“項目”,感受孩子在具體知識以外的成長。
或是全家一起參加更多的國際學校開放日活動,讓家人更直觀的了解國際教育的長處。因為理念的不同,國際學校的校園空間設計都是不同的,到現場參觀能夠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
多與堅持國際教育的家長進行交流,聽聽他們的教育理念,也許能打開思路,發現不一樣的角度。
另外,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現在的幼兒園生活、學習都很開心,并不愿意離開,家長不應強迫孩子去適應新的環境。
04
選校君有話說
選校君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公立學校和國際教育沒有絕對地對與錯、好與壞,選擇適合孩子、適合自身家庭的才最重要。這里也給還在糾結如何選擇的家長3個建議。
①經濟實力是關鍵。做好教育預算,盡量收集國際學校的信息,擦亮眼睛比較各個學校的優勢劣勢。
②盡早決定,堅持到底。兩條教育路線的選擇無疑是越早決定越好。孩子越小對新環境的適應越快,一般來說:幼兒園2~5歲的學生,1個星期至2個月就能很好的適應;小學高年級從公立轉入國際學校的學生,需要2~3年的時間;而中學階段轉入國際學校的時間,需要5~6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
同時,在一條賽道上專注學習,也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更有競爭力。反復橫跳費錢費力,是非常不建議的。
③不必焦慮,還有機會。選校君認為,孩子想要轉軌國際教育,最晚是在高中前,所以還在糾結的家長們也不必過于焦慮,一年兩年沒有說服家人并不要緊,全家統一教育理念、共同支持,才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關鍵詞: 國際學校